【摘要】Richard Dawkins首次提出的模因有力的解釋了語言傳播的規律,英語就是一種模因。模因論是一種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文化規律的新理論。使學者在模因論視角下重新審視傳統的以背誦、模仿、聯想為手段的教學方法,并且證實傳統教法不但不應該被摒棄,還應該大力提倡。本文介紹了模因論的概念、特征、傳播方式、傳播過程以及在模因論指導下,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模因;模因論;英語教學
一、導言
隨著國與國之間的密切交往,國外的一些教學方法被相繼引入國內,掀起了變革教學方法的熱潮。比如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教學法、情景口語法、人文法、交際法等等。但是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中國學生經過十幾年的英語學習,能夠讀懂高難度的文章,但是在聽說方面不盡如人意。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很多,原因之一就是教學方法。針對這一問題不少學者開始重新審視教學方法,那些被我們遺忘甚至摒棄的傳統教學方法會不會對改善這一問題有幫助呢?近年來,學者們研究了一種新的理論——模因論,它的特點及傳播方式為我們重新審視傳統教學方法提供了借鑒。
二、模因論
1、什么是模因
模因論是一種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新理論。模因(Meme)是英國牛津大學動物學家和行為生態學家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書中首次提到的。它是仿造基因而形成。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和自然教授給模因做了界定,即指文化基因,也就是文化領域內人與人之間相互模仿、散播開來的思想。模因通過復制、模仿而傳播,是文化的基本單位,語言是它的主要載體之一。之所以將“Meme”翻譯成“模因”,是有意讓人們聯想它是一些模仿現象,是一種與相似的現象。但是,是否所有的信息都是模因呢?Blackmore(1999)告訴了我們答案:當某種思想或信息模式出現,在它引致別人去復制它或對它進行復制傳播之前,它還不算是模因。由此可見,只有未被淘汰的信息模式才能成為模因,所以模因具有選擇性。
2、模因的傳播方式
從整體上看,語言中的模因是從三個方面體現的:教育和知識傳播、語言本身的運用和通過信息的交際和交流。從模因論的角度觀察,語言模因的傳播有基因型和表現型兩種方式。
(1)基因型模因指內容分相同但以不同的形式進行傳播的模因。張漢熙主編的《高級英語》一書中,每個單元的課后習題都有寫出所給單詞的近義詞一題,比如我們學習新單詞“offer”,它的同義詞還有“supply”、“provide”,在不同語境中,這些詞可以互換,這就是內容相同、形式不同的基因型模因。
(2)表現型模因指結構形式相同,按需要表達的內容不同。最近網絡流行語中出現了“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緊接著網友們據此復制出“愛情的巨輪說沉就沉”、“青春的小鳥說飛就飛”“月頭的流量說沒就沒”等。以“……的……說……就……”的句子在“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的傳播中應運而生。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通常會教一些基本句型,比如:It is + adj + to……的用法,常用的形容詞有difficult,good,necessary,kind等。It is convenient to take subway。在原來句型的基礎上換上新的單詞,這類以“換湯不換藥”方式出現的模因就是形式相同內容不同的表現型基因。
三、模因論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模因論使學者重新審視了傳統的以背誦、模仿為主的教學方法,對英語教學具有重大的意義。語言作為工具,以交流為目的,語言就是模因,反過來模因能促進語言的發展。
1、在聽說教學中應該大力提倡背誦、模仿。在學習者英語學習得初級階段,由于語言知識積累較少,聽不懂的單詞會成為聽力障礙,這就需要背誦單詞、句型,當背誦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學生自然會聽懂聽力材料。但往往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聽不懂聽力但看過聽力文本后發現沒有生詞,這是為什么呢?原因之一就是教師教學生發音時,自己發音并不標準或者學生自己沒有將錯誤的發音糾正過來,這時候模仿標準的英音或美音就顯得格外重要。其次,聽說要有機結合起來,傳統的聽力課和口語課是分開的,只注重輸入不注重輸出,使得即使是英專的學生也很難流利的用英語交流。因此,聽和說不能脫節,輸入的內容只有通過輸出才能得到強化,進而提高聽力水平。
2、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模因論也為閱讀教學提供了指導。學生通常會聽教師這么說,在英語考試中,得閱讀者得天下,但事實證明,學生的閱讀水平普遍較低。表現為學生閱讀速度慢;無法準確把握文章大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教師將詞匯教學與閱讀教學孤立起來,學生即使記會了單詞也不會運用,或者放在不同的語境中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缺乏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時,要選擇有趣味性,貼近現實生活的材料。這類材料是強勢模因,易引起學生注意,更易被傳播。學生會模仿閱讀中的單詞、短語、句型并運用到寫作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3、寫作是凸顯學生英語語言功底的重要板塊。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背誦出現在課文中的諺語或者每次上課前交給學生一句名言警句,用在作文的開頭或結尾處來點明文章的主題。此外,教師要鼓勵學生模仿范文,根據范文的語言結構復制出具有新內容的模因。比如:“Evening came before we realized it。”根據這一表達方式,我們可以生成很多表現型模因。如:We got to the mountain before we realized it。(張應亮,2009)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對好詞好句以及同義詞的積累,套用固定形式,變換內容,使文章更簡潔豐富,更有創造性。
四、結語
模因論是語用學中的一種新理論,它很好的揭示了語言的復制與傳播規律。模因論為英語教學方法提供了新的視角,進一步證實了背誦、模仿、聯想等傳統教學方法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80年代傳入中國的現代教學方法也有自己的優勢,眾多教學方法中沒有一種完美的教學方法,也沒有一無是處的教學方法。我們不應該持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的態度,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根據學生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搞好外語教學。
【參考文獻】
[1] 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53-58.
[2] 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605-644.
[3] 何自然. 語言中的模因[J]. 語言科學, 2005(6):54-64.
[4] 俞 婷, 潘雪梅. 模因論視角下的英語教學[J]. 教學研究, 2012,02:61-64.
[5] 張 穎. 模因論對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啟示[J]. 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 2009,01:111-113.
[6] 張應亮, 楊愛軍. 模因論對英語專業寫作教學的啟示[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9,15:43-45.
【作者簡介】
周蕓(1992—),女,甘肅人,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