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晨
摘 要:1958年,波蘭尼提出了隱性知識,即難以用言語或其他方式明確表述的知識。高中生在長期的學習中已積累了豐富的隱性知識,這對于促進高中語文教學的高效開展具有重大意義:提升語文能力、促進知識遷移、培養學生情志。為了更好地開發與利用學生的隱性知識,教師可采用以情境為依托、以活動為基點、以對話為手段、以閱讀為支撐、以寫作為輔助這五種策略,促進高中語文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 學生隱性知識 開發利用
策略
高中是學生學習生涯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從橫向上看,高中教育既連著學校生活,又連著家庭和社會生活;從縱向來說,它是承上啟下的過渡階段,承接著九年義務教育,為大學教育或社會就業做準備。高中語文教學一直是教育者們的研究重點,尤其是新課改以來,有關語文教學的研究內容不勝枚舉,語文的地位也越來越高,新出臺的高考改革也將語文分數提高到180分,可見國家對語文學科的重視。此外,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涌現,促使社會語言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給語言文字的規范運用和文化選擇帶來了全新挑戰,同時也給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為了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多元化的新理論和新方法應運而生,但我們常常把注意力放在顯性知識上,卻沒有給隱性知識以足夠關注,尤其是學生的隱性知識。因此,我以學生的隱性知識為切入點,初步探討有效開發學生隱性知識對于語文教學的意義,并給出一些相關建議,以期能夠更好地利用學生隱性知識來促進高中語文教學。
一、學生隱性知識與高中語文教學
1.隱性知識的概念和特征
人們從未停止過對知識的渴求,一直在探索著知識的形態和本質。對于隱性知識,人們在很久以前就意識到了它的存在,感知到除了能夠運用準確的語言來表述知識外,還存在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知識,但由于認識的深度和廣度有限,人們并沒有對其進行深入分析。直至1958年,英國著名化學家和思想家波蘭尼在《個人研究》一書中提出了“隱性知識”的概念,并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討。波蘭尼認為:“人類有兩種知識,通常所說的知識是用書面文字或地圖、數學公式來表述的,這只是知識的一種形式;還有一種知識是不能系統表述的,例如我們有關自己行為的某種知識。如果我們將前一種知識稱為顯性知識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將后一種知識稱為隱性知識。”①換言之,顯性知識是可以通過表述來言明的,而隱性知識雖存在于我們頭腦中,或存在于某種特定環境下,但我們還沒有用言語或者其他方式將其表述出來,因而也就難以將其系統化,難以實現共享。隱性知識是尚處于“緘默”狀態下的知識,是我們關注不多的一個領域,也是創新的源泉所在。隱性知識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經驗等,主要來源于我們個體對外界的感受、判斷、領悟和體驗等。波蘭尼用一個經典的例子證明了隱性知識的存在,他說:“我們可以在成千上萬張臉中認出某個人的臉,而一般情況下,我們又說不出到底是怎么認出來的。”因此,更確切地說,“隱性知識在本質上是一種理解力,是一種領會,一種把握經驗、重組經驗,以期實現對它的理智控制的能力。所以,所有知識不是隱性知識,就是根植于隱性知識的。”①
隱性知識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默會性。不能用語言、文字或符號進行邏輯說明,在語文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形:當我們在賞析一首詩歌時,雖然能夠體會出某種意境,但卻很難運用合適的語言把它描述出來,這就是隱性知識的默會性使然。其二,個體性。隱性知識是個體通過對外界的體悟而獲得的,帶有濃重的個人色彩,實際上是專屬于個人的知識。其三,兩重性。隱性知識可以起到輔助或導向的作用,也能起到阻礙或干擾的作用。
2.學生隱性知識及其促進高中語文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人們時刻都在有意或無意地發展著自己的隱性知識,如高中生在進入高中之前,已經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其隱性知識在潛移默化中不斷生成。語文學科也存在隱性知識。《周易·系辭》中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說明“書”“言”“意”是不等同的,其中的距離就說明了隱性知識的存在。李海林在《言語教學論》中提到:“語文課涉及的,是語言運用,對于語言運用來說,有許多規則是非邏輯的,是無法用理論來加以說明的。”②這同樣說明了語文中存在隱性知識。簡而言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隱性知識是一些隱藏在文章中的動態化知識,如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我們通常將其稱之為“語感”。此外,學生長久以來受社會、家庭和學校文化的熏陶,接受著各種各樣信息的刺激,或多或少地形成了自身的隱性知識。我們應該認識,到“如果說一個未來教師在接受師范教育之前對于教育知識并不是一無所知的話,那么學生在進入學校和課堂之前就更不是一無所知。他們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其中有一些知識是他們自己意識不到也說不清楚的。”③ 學生擁有豐富的隱性知識,這是我們利用其促進語文教學的前提條件。
學生的隱性知識難以言明,但并非無法言明。波蘭尼認為:“隱性知識是人類所有顯性知識的向導和主人。”既然我們能在隱性知識的輔助下習得顯性知識,那么我們也可以通過情境教學、交流討論等方式來喚醒學生的隱性知識,并使其顯性化。高中生的心智已經發展到了一定地步,對于事物或概念等都有著清晰而系統的認識,有利于其隱性知識顯性化。學生的隱性知識能夠應用于教學,這是我們利用其促進語文教學的基本保證。
二、利用學生隱性知識促進高中語文教學的意義所在
“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④語文學科肩負著重大使命,因而,提升高中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亟須解決。前文已提過,“所有知識不是隱性知識,就是根植于隱性知識的”,學生隱性知識在語文學習中應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教師應有效開發學生的隱性知識,這對于促進高中語文教學有著重大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提升語文能力
語文素養的核心就是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具有為語文能力這個最終目的服務的手段與功能性,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的關系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②可以說,語文教學是致力于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活動。學生的隱性知識是一種特殊領域的程序性知識,即關于“怎么做”的知識,“獲得了程序性知識,也就是形成了能力。獲得隱性知識的目的是要形成自動化的基本技能,自動化基本技能的獲得過程,就是隱性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⑤我根據自身的學習經歷以及對高中教學的了解,學生在做病句分析題或排序題時,通常都先憑語感來判斷,覺得讀著順了就是對的,很少運用具體的方法來仔細判定這個句子是否句式雜糅或成分缺失。很多時候,學生在不自覺中就發揮了自己的隱性知識,無意間就把這種潛在的知識轉化為了能力。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若能對學生的這種隱性知識善加利用,那么它將有效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
2.促進知識遷移
知識遷移是指人們不僅能將學過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表達和應用,還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一般認為知識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①學生的隱性知識是多層次、多維度的,我們不可低估這種能量。例如,善于繪畫的學生在描述情境畫面時具有優勢,因在很大限度上他的隱性知識中存在著這樣的一個畫面;對文言文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則有更強的求知欲,這是由隱性知識中的態度決定的,等等。這些都說明了學生的隱性知識對于知識遷移的重大影響。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發掘學生的隱性知識,有效利用并促進知識遷移,使學生溫故知新,建構更穩固的知識網絡。
3.培養學生情志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工具性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人文性則著眼于對學生的思想情感進行熏陶和感染。高中語文課程目標是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的,三者相互滲透,融為一體。語文教材中隨處都滲透著可以培養學生情志的教學素材: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堅強,母愛的偉大;食指的《相信未來》,告訴我們縱使當下黑暗,仍應對未來充滿信心;魯迅的《祝福》,揭示了封建禮教文化的黑暗,對祥林嫂的悲苦命運寄予深切同情;荀子的《勸學》,告誡人們要堅持不懈、專心致志地學習……學生能夠在閱讀之后初步感知文章所要傳達的情感或意旨,這是因為在學生的隱性知識中,有與之相對應的情感或態度。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找準時機喚醒學生的隱性知識,利用其本身的正面情感和態度,讓學生更準確地理解文學作品。隱性知識中的積極能量被一次次喚醒后又得到了強化,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夠不斷培養自己的情志,構建新的精神家園。
三、利用學生隱性知識促進高中語文教學的策略分析
利用學生的隱性知識促進高中語文教學,這是可行且有重要意義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正確認識學生的隱性知識,切莫乎視學生的認識主體。因此,教師應有效開發并利用學生的隱性知識,為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可以參考以下方法。
1.以情境為依托
學生的隱性知識對情境具有依賴性,只有在恰當的情境下,才會被提取出來,作用于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創造情境、氛圍,努力找到與學生隱性知識有關聯的契合點,聯系學生的直接經驗,喚醒他們的隱性知識。教師也要適當地給予引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思維活躍度。例如,在教郁達夫的《江南的冬景》一文時,教師可借助江南冬天美景的圖片,再配以溫柔的音樂,激發學生想象,刺激其隱性知識,從而促進語文教學。當然,對于多媒體應妙用,不得濫用。此外,教師也可以用精妙的語言設置情境,觸發學生的隱性知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間達到共鳴。
2.以活動為基點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課程要更注重應用。這意味著語文課堂的組織形式應適當地靈活多變,而不是將三尺講臺變成“一言堂”。例如,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安排詩歌朗誦、辯論會、主題演講等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經驗、人格魅力等會得到有效發揮,一些隱性知識會被教師以及其他同學感知到,這便是一個互相熏陶和影響的過程。如此,學生的隱性知識就不再是沉寂的,而是活躍的,就能在師生之間流動起來。久而久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就會形成一種默契,促進語文教學的開展。
3.以對話為手段
學生是鮮活的生命個體,在學習過程中有個人獨特的思考和體會,學生對一篇文章的認知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隱性知識的顯露過程,“對話教學有利于隱性知識的交流。”②第一,師生對話。這是語文課堂最傳統也是最普遍的教學方式,師生間真誠自由的對話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對話中,教師和學生能夠平等地展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深入挖掘隱性知識,通過交流達成共識,有助于雙方感知到彼此的隱性知識。第二,生生對話。語文課堂時間有限,且學生較多,教師要做到與每位學生對話是很難的,因此,教師可增加生生對話的時間。學生在對話過程中應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這是不同思維的摩擦與碰撞,是隱性知識交流的過程,從而取長補短,更好地促進語文學習。第三,師生與文章的對話。文學作品中滲透著作家對世界的認識以及人生的態度,師生和文章進行對話,是發掘作者隱性知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師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被激活。通過這三種對話,學生的隱性知識可以得到充分利用,語文課堂也得到了發展。
4.以閱讀為支撐
閱讀文章是一種個性化行為,是讀者與作者無聲交流的過程,是建立文章言語和讀者生活對應關系的過程。語文新課標要求中非常重視學生的閱讀,并建議教師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學生隱性知識的積累大多源于長期的閱讀,在閱讀中養成習慣、改變態度、健全人格。“閱讀主體要想獲得閱讀的最佳效果,就需要讓自己的閱讀心理積極參與,找到其中的一種生活底蘊,喚醒自己沉睡的隱性知識。”①因而,閱讀過程也是一個激發隱性知識的過程,只有讓學生的隱性知識不再形同虛設,若有若無,學生的語文學習才不會死氣沉沉。
5.以寫作為輔助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②學生寫作的過程,就是把自己對事物的感知、對生活的態度、對自我的認識用文字表述出來的過程。每一次寫作,都是學生的一次內省,也是對自身隱性知識的一次激活。為了使寫出來的內容對應文題,學生要反復“翻檢”隱性知識,從而使文章立意正確、文字運用準確、情感表達精確。因此,以寫作為輔助手段來刺激學生的隱性知識,可以有效促進語文教學。
綜上所述,學生的隱性知識是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存在,它對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具有重大意義,我們應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合適的措施,有效開發并利用學生的隱性知識,最大限度地促進語文教學。當然,隱性知識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顯性知識同樣也很重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做到將兩者合二為一,促進語文教學的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余志芳.論高中語文隱性知識教學[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3).
[3]楊金鑫.內隱學習研究對我國語文教學的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02(3).
[4]王曉敏.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內隱學習[J].語文建設,2013(1).
[5]陳燕芳.隱性知識理論對語文教學的啟示[J].教學參考,2010(8).
[6]鄔思云.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隱性知識資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