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芳
【關鍵詞】 微課;學生;教師;開發;使用
【中圖分類號】 G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8—0070—01
“微課”是指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微課以其“小而精”的特質實現優質資源共享,不斷受到教師的青睞,但筆者認為,微課的開發和使用要適時適宜。
一、微課有利于學生內化知識
教是為學服務的,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該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通常,學生的學習過程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知識傳授的階段,第二是吸收和消化的過程,即知識內化的過程。傳統教學中知識傳授在課堂,知識內化在課外。微課利用交互式網絡學習平臺,支持學生自主學習,尤其是可以多次學習,這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在課堂教學之后還可以回過頭來利用視頻重新鞏固和理解基礎知識點。同時對于學習自覺性強的學生來說,網絡豐富的優質資源,為他們拓展學習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有助于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微課是傳統教學方法的有效助力,適時適宜開發和使用,有利于不同層次學生內化知識,也體現了因材施教原則。
二、微課有利于碎片化時間的利用
加快教學資源建設步伐,努力多出精品、珍品,彌補優質資源的不足,是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教育領域的主要工作。對學生來說,最早出現的電視課程時長大多為四五十分鐘,信息量非常大,但是學生學起來異常艱難,最主要的是學生沒有那么多的時間來彌補自己學習的不足。微課的特點是視頻“短小精悍”,教學時間較短,一般只有5-10分鐘;教學內容較少,資源容量較小,只包含某個學科一個知識點或技能點,適于移動設備的移動學習,方便學習者自主一對一的學習,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廣泛普及,為微課的開發和使用創造了條件和環境。教師要潛心研究根據不同學生對課堂教學中不同知識點掌握水平的差異,通過碎片化時間的利用,去傳授碎片化的知識,加入能制作5分鐘左右的微教學視頻,并作為一種新型教學資源應用于課堂教學,這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學生消化一些碎片化知識,豐富教學內容。
三、微課有利于青年教師成長,能促進區域教育均衡
微課是作為一種傳播方便的信息技術載體,使優質教學資源得到共享。一方面使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和方法能得到更多的傳承和推廣,尤其是同課異構的優質微課,方便不同使用教師改進素材課件,指導和調整不同層次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交流教學設計的得失,在學習反思中不斷進步,特別有利于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另一方面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以微課的開發和使用為抓手,組織舉辦優秀骨干教師參加的微課講座、微課制作、微課比賽等,讓更多的老師深挖教材,互相學習、互相借鑒,開發積累優秀的微課資源,并在邊遠農村學校推廣使用,實現微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促進區域教育的均衡發展。
四、對微課的開發和使用要適時適宜
微課作為教學資源同樣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首先,“微課”小而精的特質恰恰使微課內容呈現出點狀、碎片化和不系統等實際問題,這不利于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其次,微課需要學生用移動終端觀看視頻,課下用微信進行交流,條件是中學生人手一部手機或ipad,而且人人都上網,這個要求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滿足。再次學生課前看微課視頻,課上做作業,看視頻需要大量時間,如果學生課下不去看視頻,或者沒有看成視頻,課堂教學就無法保質保量完成任務。而且學生經常性接觸電子產品,也影響視力。
由此可見,微課不是萬能的,也未必能成為課程的主流、主渠道,更不可能是課程的唯一,所以微課的開發和使用要適時適宜。首先,要重視微課程的創新教學設計。微課雖“微”,但卻“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過程簡短但結構完整”。因此,在微課的開發和使用中要體現微課的完整性與結構性,除重點建設好“微視頻”外,還要提供配套及拓展的“微教學資源”(如微教案、微課件、微練習、微反思、微點評、微反饋),這樣才可能發揮更大的學習效益。其次,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將自己開發的微課融入到區域性和全國性的微課應用平臺中。第三,注重對某個學科系列化、完整性的微課程建設。微課的開發從一個知識點起步,要注重對單個知識點的微課開發,但是微課發展的方向肯定是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特色開設的相對完整的、系列化的微課程。微課的開發和使用可以借鑒其他教師的素材、思路,但決不能照抄照搬,低級重復。微課開發中要針對自己學生的實際有自己的實際見解和思考。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