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亞鋒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語言文字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8—0093—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一個核心的理念:“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充分說明了語文教學必須緊扣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語言文字的運用(以下稱“語用”)是語文教學的“返璞歸真”,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專屬語文學科的“獨當之任”。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不僅要學會如何通過語言文字從材料中準確、熟練地獲取信息,還要學會如何運用語言文字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行交流溝通。筆者結合多年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實踐,從關注并挖掘語言、寫法、結構、文體等方面,對如何讓“語用”根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關注并挖掘語言
好的語言往往會沖破其常規用法而凸顯人物的心境,以傳達出作者敏銳的語言感受力和獨特的表現力。所以說,一篇文章中關鍵的字、詞、句,甚至是標點,都不容忽視,往往是“語用”的好載體。如,《四季》(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一文幾處運用到疊音詞:草芽尖尖、荷葉圓圓、谷穗彎彎,作者為什么不說草芽“很尖”、荷葉“很圓”、谷穗“很彎”,而要說“尖尖”、“圓圓”、“彎彎”呢?這就要考慮疊音詞的特點及其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我們知道,疊音詞是重復同一個音節所構造的詞,具有形象性、確切性和音樂性的特點。這三個句子中的疊音詞使草葉、荷葉、谷穗的特征更加形象,表達的意思也更加確切,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聲聲悅耳,節奏明快,富有音樂美。不僅如此,這幾個疊詞還表達了作者對草葉、荷葉、谷穗那種親切與愛憐的情感,這樣的表達效果恐怕只有疊音詞才能實現吧。
二、關注并挖掘寫法
有些課文采用了諸如敘述、說明、抒情、議論等許多表達方法,想象、聯想、象征、烘托等表現手法,比喻、排比、反問、夸張等修辭手法,這無疑是“語用”的很好資源。如,《兒童詩兩首》(五年級語文下冊)中“悠啊,悠——悠出聲聲春的歌唱。長啊,長——長成一座綠色的篷帳。望啊,望——藍天是我的課堂。飛——飛到遙遠的地方。”這種想象的表現手法無不給學生拓展語言元素提供體驗的空間。又如,《窮人》中(六年級語文上冊)最后一句話“桑拉拉開了帳子……”,行文至此亦是戛然而止,讓人浮想聯翩……而這些,都是我們在言語訓練中必須敏銳捕捉和適時訓練的。
三、關注并挖掘結構
文章的結構主要指段落與段落之間的布局謀篇,句子與句子之間的段式關系。比如,《橋》(五年級語文下冊)這篇小小說,文章寫老漢在指揮村民過橋時,把一個擠在前面的“小伙子”從隊伍里揪出來,讓他排到后面去,結果小伙子被洪水沖走了。老漢與小伙子是什么關系?在這里并沒有交代,只有讀到文章結尾“她來祭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時,我們才心頭一震,原來老漢與小伙子是父子關系,讀者無不為之動容。那么,作者明明知道老漢與小伙子是父子關系,為什么不在前面交代,而在后面才點出來呢?這是作者在布局謀篇上的獨具匠心,這樣安排,文章就產生了更加感人的效果,讓讀者有一種“意外”的震撼。
四、關注并挖掘文體
“寫法決定教法。”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主要有小說、詩歌、散文、寓言、童話等體裁,因為體裁不同,表達風格不同,所以教學策略也不盡相同。如,《臨死前的嚴監生》(五年級語文下冊“人物描寫一組”之一)是一篇諷刺小說,其最大的寫作特點就是在常理與現實的矛盾中突出“諷刺”的藝術效果。小說中眾人對嚴監生臨死前伸出兩根手指的幾種猜測頗為有趣。臨死前本應掛念親人或家財的常理,跟掛念兩莖燈草的現實形成了巨大的矛盾沖突,這個矛盾尤其發生在家財萬貫的嚴監生身上,讓人感到既可憐又可笑。而造成常理與現實巨大反差的,恰恰是“兩根手指”的動作細節,將小說的懸念一步步推向高潮。讀明白了這點,也就讀出了這篇課文語言文字運用的價值點。
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哪個語言文字運用的價值點最具個性。也就是說,它最能鮮明地代表這篇課文的個性特征,這個特征是這篇課文所獨有而其他課文所少見的,具有“僅此一家,絕無分店”的特性。要發現哪個語言文字運用的價值點最為核心。也就是說這個價值點本身有統領全文的功能,又符合學段目標要求,體現了教材的編排意圖,抓住了它,也就把握了單元訓練重點,達到綱舉目張的作用。要發現哪個語言文字運用的價值點最能遷移。只有把學到的最有用的價值點在新的語境中遷移運用,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言語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升。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