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年底,浙江“特色小鎮”概念的提出,昭示著我國特色小鎮建設春天的來臨。一時間,特色小鎮成了各級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熱詞、媒體關注的焦點。事實上,特色小鎮非鎮非區,并非行政區劃單元,也不是產業園區,而是相對獨立于市區,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
我國特色小鎮的發展,可謂姍姍來遲,以至于“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成了我們理想中最柔軟的地方。雖然有點晚,但好雨知時節,同樣讓人心生驚喜。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鮮明、產城融合、充滿魅力的小城鎮”;在剛剛過去的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明確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
“大量調研顯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小城鎮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小城鎮是一種很好發展模式,尤其適合中國國情,對推進我國新型城鎮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誠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趙暉所言,我國特色小鎮建設,恰逢其時且勢在必行。
本刊將長期跟蹤關注特色小鎮建設情況,報道各地獨具特色的小鎮風情,歡迎提供采訪線索。新聞熱線:0371-6590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