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佩
【摘 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其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運用巧用懸念、延伸課外、創設情境、適時評價、開展交流、讀寫結合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使學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發展個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素養 課外閱讀興趣 懸念 評價 交流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的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學會閱讀,喜歡閱讀呢?筆者結合多年的實踐經驗,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巧用故事懸念,增強閱讀興趣
充分利用故事中的懸念,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故事人人都愛聽,尤其是從小就伴著奶奶的童謠、媽媽的童話長大的孩子,一聽到教師說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抖擻,雙耳立豎,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早已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而懸念叢生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孩子們靜靜傾聽,望眼欲穿,期待結局之際,教師嘎然收聲,并告訴學生:“故事情節交錯復雜,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請自讀原文。”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相關的讀物,學生會興趣橫生。
二、擴展課外閱讀,引發讀書熱情
教材中數量有限的文章只能舉其一,只有拓寬課外閱讀知識面才能舉一反三。每學一篇課文,我就會向學生介紹與這篇課文相關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閱讀,并指導學生怎樣讀。比如,學了《游山西村》,向學生介紹詩人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并讓學生去學習陸游的其他古詩;學了《完璧歸趙》《三味書屋》,向學生介紹文中主要人物的軼事,并讓學生課后去查找相關的故事……經過課內的引導,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大大增強了,讀書的熱情也增強了。
教師經常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介紹一些書中人物、內容梗概或精彩片斷,會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使學生產生閱讀欲望。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產生喜歡、憎惡、崇敬之情。學生在積極的閱讀和思維活動中,有了感悟和思考,加深了理解和體驗,獲得了思想啟迪,享受到了審美樂趣。
三、創設讀書環境,營造濃厚氣氛
語文教師平時在班級中要有意識地創設一種濃厚的讀書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在其中摘錄各種名人名言,如在班級黑板報上開辟“我喜愛的名人名言”專欄,如“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名人名言意蘊深刻,催人深思。每周兩句,輪流抄寫,看看記記,耳濡目染,寫作文時用上一兩句,恰到好處。
在每周的晨會課中開展“每周新聞”“好書梗概介紹”等活動,讓學生各取所需,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要讀的書籍。這類活動深受同學們的歡迎。學生經常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能夠感受到書海的浩瀚和讀書的樂趣,生成跟書本交朋友的愿望。
四、適時進行評價,培養閱讀興趣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隨時要做好對學生閱讀的評價激勵工作,對不同層面的學生需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一方面,評價形式要多樣化。如開展故事競賽、智力競賽、課外閱讀知識競賽等,設立競賽獎;可以評比學生的讀書心得、優美句子摘錄等,設立成果獎;也可以調查學生家里的課外讀物,評出不同星級的小書屋……這樣既表彰了先進,也對其他同學起到了促進作用。另一方面,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制定一些人人會實現、易實現的閱讀細化目標,讓學生在不斷的追求中進步。
五、開展各種交流,激發閱讀熱情
為了彌補學生書源的不足,學校動員每班設立圖書角,學生把個人的圖書暫時存放在圖書角里,組織學生自己管理,借閱。圖書角設在教室一角,課間課余隨時借還,十分方便。圖書角采用流動管理的辦法,由各班干部輪流負責圖書的保管、借閱工作。開展講故事、讀書匯報會、詩歌朗誦比賽、讀書節等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熱情,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推動課外閱讀步步深入。
六、讀寫訓練結合,養成良好習慣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本讀書筆記本,把每次閱讀的收獲記錄下來,并通過讓學生采用摘錄好詞好句、概括主要內容、寫讀后感、直接在書中圈點勾畫批注等形式,培養學生寫讀書筆記的習慣。讀什么書,在筆記上記下篇名、出處及閱讀日期,這是日后考核閱讀量的依據。教師對學生所做的筆記,每周進行一次反饋評價,讓學生之間傳閱那些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的筆記,借此指導閱讀方法,向學生提出閱讀建議,切實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樣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就能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實踐證明,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伸,大量的課外閱讀提高了學生的讀書能力。學生在閱讀中有了情感的體驗,有了豐富多彩的語言積累,形成了良好的語感,發展了個性,豐富了精神世界,從而提高了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