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鋒
【摘 要】近年來,歷史故事教學法被廣泛推廣,其對改變歷史教學困境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文章從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入手,淺談引入歷史事件教學的基本原則,并以實際案例講解歷史事件學習法的九大要素,以期為歷史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參考,打造更高效的歷史課堂。
【關鍵詞】歷史故事 初中歷史 重要性 應用
新課程改革要求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即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創新,尋找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實踐證明,如果能夠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巧妙引入歷史故事,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歷史故事可以讓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歷史學科最大的學習特點是需要背誦記憶的東西太多,讓學生覺得苦澀,難以消化。尤其是中國近代歷史,時間、人物極為復雜繁多,學生在記憶過程中很容易混淆。而利用歷史故事將學習內容進行串聯,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脈絡,還能讓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加深學生的記憶。
(二)歷史故事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初中生具有叛逆的心理特點,自控能力和學習主動性較差,很多學生并不重視歷史學科的學習,甚至對歷史產生排斥情緒。而講述歷史故事是集中學生注意力、調動其學習欲望的有效辦法。教學實踐中,筆者常常借助歷史故事來導入新課程內容,并巧妙地給學生設置懸念。如此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活動中來。
(三)歷史故事符合初中教學要求
初中歷史教材內容除了基礎的理論知識講授以外,還有很多需要補充的知識點。這就可以借助歷史故事來完成,從而讓這些知識點的趣味性和故事性更濃,使課堂內容更加通透易懂。
二、課堂教學引入歷史故事的原則
為了讓歷史故事更好地輔助課堂教學,教師在引入歷史故事時,要堅持三大原則。其一,歷史故事真實說。真實性是教師選擇歷史故事時要堅持的首要原則,課堂中應用的故事必須是真實存在的,可以讓學生有據可尋。其二,歷史故事趣味說。教師選擇的故事必須生動有趣,如野史類故事更貼近百姓生活,能夠吸引學生認真傾聽。其三,歷史故事巧妙說。教師在選擇故事時,除了迎合學生口味,注重趣味性,還要杜絕庸俗低級,不能偏離教學主題。
三、歷史事件學習法的兩個步驟
歷史事件指的是在某一歷史背景下發生的獨立事件,它具有一定的情節和發展過程。歷史事件均包含九大要素,即人物、時間、地點、背景、原因、經過、結果、評價及意義。圍繞這九大要素,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把握歷史事件,并有針對性地建立各大歷史事件的縱向和橫向聯系。
(一)歷史事件學習法第一步:橫向聯系
橫向聯系是指某一獨立歷史事件中,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和制約的關系。例如,在講授《洋務運動》這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將洋務運動的時間(1861—1895年)、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政府面臨內憂外患,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富國強兵,維護自身地位與統治)、目的(自強、求富)、人物(曾國藩、李鴻章等)、內容(創辦軍事工業,興辦新式學堂,開辦民用工業,籌建海軍等)、結果(以失敗告終,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和評價(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和先進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等要素聯系在一起,就能夠系統地把握洋務運動這一歷史事件。
(二)歷史事件學習法第二步:縱向聯系
縱向聯系主要是指歷史事件與歷史事件之間相互影響和制約的關系。我們以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兩大歷史事件中個體要素之間的縱向比較來舉例。
人物:前者由洋務派發起;后者由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
內容:前者依靠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來富國強兵,走的是軍事器物救國的道路;后者則通過變法來救國強國。
性質:前者屬于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后者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社會變革。
意義:前者從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后者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結果:兩者均以失敗告終,這說明了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救國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是行不通的。
通過縱向聯系,學生能夠更加透徹和深入地掌握歷史事件。歷史事件學習法不但能夠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歷史學習要點,還能開闊學生思維,使學生學會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
綜上所述,歷史事件學習法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思考、多提問,善于歸納事件間的橫向、縱向聯系,逐漸使學生走出歷史學習困境。
【參考文獻】
[1]鐘垚博.中學歷史教學學生自主學習法理論與實踐[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5.
[2]沈蘇蘇.20世紀80年代以來初中歷史洋務運動教學的演變探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3]宋文文.基于案例分析的中學歷史口述史教學探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