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鳳 鄒紳
摘 要:黑龍江省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的要素投入是指引導和制約園區生產經營決策并與人、財、物相關的各項活動的相應方式,是決定園區運作經營行為的內外因素及相互關系的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從省級農業園區的資金投入、人才利用、科技創新和土地流轉四方面來介紹要素投入機制的運行現狀,研究過程中發現存在后續投入資金不足、科技力量支撐乏力、缺乏常態性專業技術人才等問題,需要通過引導多元化投資體系、依附研學聯盟提升技術水平、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等方式來緩解此狀況。
關鍵詞:要素投入;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8-0160-02
黑龍江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業科技園區建立的雛形是東北農業大學、八一農墾大學和省農科院分別建立的自己的農業科技示范角,1998年以后經過國家科技部、農業開發辦、財政部分別立項,先后啟動的牡丹江高效農業示范區、哈爾濱南崗區紅旗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等多數農業科技園區。2000年以來,在陸續建立以現代集約型農業和高新技術應用示范帶頭作用的這些園區在推廣農業先進技術、引種優良品種、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并培養了高新技術隊伍。2003年開始依托相關大學、農業科研院所及農業推廣部門開展農業科技合作,初步探索我國北方現代農業之道路。2012年,在黑龍江省印發的《關于印發黑龍江省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中,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的具體部署,加強黑龍江省農業科技園區的規范化管理。目前,黑龍江省已有4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已經發展到34個。2015年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發布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創建工作的通知》,更是將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推進一個新的格局。
一、要素投入機制運行現狀
1.資金投入機制
此機制是采取完全投入和補貼投入相結合的方式,整合項目資金,為園區提供資金等方面的支持。一是專項投入,農產品價格調節基金、融資性擔保公司財政注入資金、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培訓資金由財政負責籌集投入[1]。二是補貼投入。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設備購置、科技服務組織建設與訂單農業企業建設,如安達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成立自籌投資管理公司,運用市場經濟規律,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資機制。目前省級園區建設與發展大部分由政府出資,企業投入則是各金融機構、農業公司等投資,社會融資則是事業單位、民間組織等各方面力量參與投資。截至2015年,園區投資總額累計達到29.12億元,其中,政府投入4.92億元,企業內資為22.71億元,社會融資為0.83億元。
2.土地流轉機制
黑龍江省耕地面積與耕地水平高于國家平均值,現有耕地l 594.4萬公頃。土地流轉主要有土地租賃、股份合作、反租倒包及直接劃撥4種方式。土地租賃是農民將土地直接出租給園區經營者,園區經營者根據土地質量等級,付給農民一定的租金[2]。反租倒包是園區管理者將農業科技園區分成幾個功能小區分別指派給企業農技人員等經營管理。直接劃撥是由政府出面將合法土地劃撥給各上級部門,商議后用來發展園區進行綜合開發。
3.人才利用機制
高技術人才的密集度是要素投入首要因素。目前,黑龍江省省級園區的人才利用機制采取的原則是“引進與培養”,如牡丹江溫春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在2014年的培訓者高達8 000人,引進特派技術型人才32名。目前,省級園區科技特派員隊伍擁有豐富的科技理論知識、專業的技術和工作經驗;雖投入到基地后,為農戶提供最直接的技術和培訓服務,總派遣平均累計已達上千人。同時,高薪聘請大專院校等單位的農業技術專家構建專家體系,如大興安嶺塔河省級園區在2014年配合人社局、職業技術學校,通過有線電視講座、生產一線現場指導座談等多種技術培訓,為園區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專家隊伍。
4.科技創新機制
作為技術層面發展的重要步驟,園區科技創新水平直接影響其發展水平。通常與大專院校、農科院等科研單位合作,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保證技術長青。例如,農墾八五○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與中國農業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等科研機構積極合作,引進秸稈腐熟劑新技術,聘請專家團體傳授技能指導生產,形成科研戰略聯盟。另一方面,引進新技術新品種的同時進行技術推廣,形成完整科技研發、創新、推廣一體化流程,是黑龍江省省級園區科技方面發展的統一化進程。例如,綏化肇東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積極與國家、省農業專家協調對接,以1 000戶農戶作為農業科技示范戶,堅持以市鄉公益性農技推廣組織為主導,滿足農民多元化的農業技術需求。
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要素機制存在的問題
1.園區后續投入資金不足
黑龍江省省級園區在探索與發展中逐漸發現資金投入難以滿足園區后續發展的問題。雖然政府有一定量度的資金撥款,但有些園區因內外因結合可能得不到應有的撥款,有些園區雖得到政府撥款,卻因后續發展的需要,自籌資金不到位。所以最大的問題是單一渠道的資金投入,表現在強依賴性的政府投資,另外的主要來源是地方的財政支持,企業、銀行貸款和社會融資,與前者相比差距甚大。出現這些問題可能是因為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大環境和幾千年官本位的行政式推廣有很大的關系[3]。因為資金投入沒有相應強度,對政府劃撥依賴性又強,導致園區的后續發展進行緩慢。
2.園區科技力量支撐乏力
科技的發展需要與時俱進,現階段我省省級園區對技術的創新意識比較薄弱,多數園區存在“重生產、輕研發”的弊端,導致缺乏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專業組織服務功能不強,科技含量低,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急需的設施栽培技術、農特優品種栽培、農產品加工轉化等方面人才缺乏,引進的新技術、新品種多,但吸收、消化能力有限,缺乏科技競爭優勢。
3.缺乏常態性專業技術人才
雖然有的園區聘請一些農業技術方面的專家,但這些人員來科技園工作的時間有限,提供技術信息得不到及時更新;雖在數量上可以滿足園區農業生產需求,但是這些人才流動性過于大,掌握高新技術的農技人員很少,難以滿足示范園區高標準建設和管理的要求[4]。例如,穆棱園區在吸引科技人員進區創業、吸收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成果上缺乏得力有效的措施,致使園區內多數企業缺乏科技成果轉化實力,未能成為大規模的高新農業技術成果轉化孵化器。
三、完善園區要素機制的對策及建議
1.引導多元化投資體系
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參與、企業投入、多方共建”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增強了農業產業園區的生命力。園區積極爭取政府管理的農業發展基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科技三項經費等向園區重點傾斜;鼓勵農民以土地使用權轉讓、勞動力和資金入股等多種形勢參與園區的建設;積極吸收科技性企業進入園區創業;吸引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參與園區建設,允許科技人員以技術入股、知識資本化入股等形式參與園區的科技開發[5];鼓勵金融部門、社會團體向園區建設投資。
2.依附研學聯盟提升技術水平
黑龍江省省級園區現在已有農科院、大專院校的技術支持基礎,還需得到更高一級技術平臺支持發展精深農產品和高端項目。建議同省內外科技部門合作協作,加強信息和科技協作,吸納和引進高端人才從事基地生產,使園區從事人員全面學習和掌握產業生產技術。實施和產連帶模式,讓園區最大限度地依附研學聯盟進行高端生產,組建利益共同體,帶動“研學產”一體化的新型模式;運用省內研學聯盟的力量,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體制的引進、集成、提升和推廣,實現科技化、集約化、高效化,提升技術水平,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3.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
一是建立有效的人才集聚機制,加強各類人才引進,提高管理水平;建立人才信息平臺,最大限度地讓人才發揮最大效益[5]。二是促進人才管理機制健全,鼓勵人才流動和人員明確的分銷渠道,通過各種渠道培育農業科技園區的農業企業家。三是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建立農業科技人員薪酬和績效對照系統,對促進科技成果、轉換和技術創新、在農業科技園區和項目取得了顯著效益的技術人員實施重大獎勵;同時,對專利項目進行保護措施,保護好科技人才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