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維翠
摘 要:隨著社會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對小學生的識字要求越來越高。但在識字與寫字相結合的過程中,卻產生了錯別字現象。闡述小學生錯別字現象的成因及其解決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錯別字;應對策略
識字是閱讀和作文的基礎,是培養小學生智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基于識字這樣的重要地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中規定小學生要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正確書寫,并且有一定的速度。在小學的識字教學中要求把識字和寫字結合起來。我在批閱學生作業時經常在學生作業本上看到各種各樣的錯別字,有的情況還很嚴重,一句話里有時竟出現了四五個錯別字。
例如:《我的好朋有》
我有一個好朋有,他的名字叫鄭××,她今年9歲了,她長的瘦瘦(瘦字里面連在一起了)的,眼毛長長的,頭發有點長,她的力氣不是很大。她喜歡紫色,我們經常在一起玩,有難題俄們二個一起想。我和鄭××是在三年級識知的,我們識知都快一年了。鄭(左右寫反了)××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們要永遠在一起玩,我們永遠都(左右寫反了)是做好的朋友。
這種多音字的錯別字在學生中最容易出現,即使學生很善于檢查或者檢查出來了,也不容易改正確。這種現象在學生書面表達中最為明顯,它使識字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影響。針對這一現象來談談小學生錯別字現象的成因及其解決策略。
一、分析寫錯別字的原因
1.記憶信息提取錯誤
短時記憶,由于持續時間短,所以一般不會有短時記憶提取錯誤。信息提取錯誤指的是長時記憶提取時的錯誤。長時記憶提取時,會先轉換為工作記憶的方式,而工作記憶與短時記憶一樣,主要是靠聽覺編碼的,所以如果長時記憶沒有記錯,是提取的時候出錯的話,那么大部分都是犯了“音近”錯誤。
2.按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漢字中,漢字形近字多并且結構差別大,僅《新華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個漢字,不同的結構成分約有1000個筆畫之多。每個字形體差異小,多一筆,少一筆,長一點,短一點,就成為不同的字。小學生觀察事物籠統,不夠精確,在識字過程中常常只記住字的粗略輪廓,而忽略了字的細微部分。如“菜”是常見的字,學生在書寫時常常會寫成“萊”。
同音字是導致學生寫錯別字的主要原因之一。漢字中的同音字多在普通話中,有1000多個單音節同音字。如果不計聲調,漢字僅有418個音節,每個音節平均有同音異形常用字733個,存在一字多音(調)、一音多字的現象,有些同音字字形還相近,但是又千差萬別,小學生識字常常不能將字的音、形、義密切結合起來,運用時常常張冠李戴。如“香蕉”寫成了“相蕉”,“太陽”寫成了“太揚”,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漢字中的多音字多在漢字中存在許多一字多音的字,就以學生手中的《新華字典》來看,其中出現的多音字就有450多個,有的是兩三個讀音,有的甚至有五六個讀音。如:中(zhōng)間,中(zhòng)獎;中間(jiān),親密無間(jiàn)等。
二、解決錯別字現象的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在教學中也發現學生在書面表達中錯別字很多,影響語言表達的效果。因此,如何幫助學生糾正錯別字是教學中最棘手的事,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出發:
1.尋找漢字規律,總結經驗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有關構字規律告訴學生,這樣錯別字就會大大減少。比如象形字、形聲字、會意字。
2.利用字義區別同音字
如,“相”字有以下幾個意思:表示動作來自雙方(互相);表示比較的結果(相似);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動作。認清了“相”的字義,就不會出現前邊的錯誤了。
3.把錯別字收集在錯別字本里
把易寫成錯字、別字的常用字當作生字,采用教師指導和學生自覺復習相結合的方法重新掌握并鞏固。具體做法是,要求學生把自己的錯別字收集在錯別字本里,并寫出對應的正確字,對于一些沒有掌握讀音的字要求標出正確讀音。利用空余或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多看、多讀、多寫,逐一鞏固消化。教師定期抽查或學生互相檢查驗收,當學生完全掌握某個字的寫法和讀法后,用符號把這個錯別字從這位學生的錯別字本中剔除。使用“錯別字本”既要求學生有自覺性,又必須有教師的監督和指導。收集錯別字和消滅錯別字不能搞突擊,而應當在學習過程中逐漸進行,發現一個收集一個,收集一個糾正一個,最終才能保證不再出錯別字。
當然,解決錯別字現象的方法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論述了。我們在指導學生學習生字時,按照以上的方法,應該可以大大減少學生寫錯別字的比例。
參考文獻:
夏傳芳.小學生錯別字現象成因分析及解決策略[J].吉林教育,2010(8).
編輯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