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潔
摘 要:數學活動經驗是指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方法及對數學的情感體驗,是一種過程性知識,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二是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獲得的經驗。數學學習的關鍵,就是指導學生將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經驗,將課堂上掌握的數學經驗運用于日后的數學學習,甚至其他學科的學習。在基本活動經驗視覺下,對小學數學教學方法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活動經驗;教學研究
一、課前導學,積累實踐操作經驗
自己動手操作是小學生獲得直觀認識、發現數學規律最基本的方法。在課前的導學階段,可依據教學內容給學生布置不同的實踐任務,比如“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動,讓學生在自己動手中初步感受新知,并形成對新知的感性認識,積累實踐活動經驗。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角》一課時,可設計如下導學案:(1)請找出生活中存在的角,各自有什么特點?(2)你知道用什么來度量角嗎?這一小型實踐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角的存在,初步理解角的度量方法。又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平行和相交》一課時,可設計如下導學案:(1)請列舉生活中的平行和相交的案例,有什么現實意義?(2)平行和相交各自有什么特點?有何區別?這一實踐課前活動意在讓學生對平行和相交的性質特征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并了解其現實意義。
預習實踐活動,一般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直觀感受和初步的感性認識,這類操作的價值不在于解決問題,而是讓學生對教材內容有所了解。數學教師可在預習環節上多鼓勵學生去實踐,學生經驗越多,新的知識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在課堂上將學生的實踐經驗進行梳理和總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點的內涵。
二、經歷過程,將生活經驗提升為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引導學生將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活動經驗,將感性經驗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混合運算》一課時,可設計如下教學方案:學校馬上要開展“數學讀書讀報”活動,我們班訂購閱讀書目的情況如下:有8人要買《數學故事》,27人要買《數學神探》。已知《數學故事》每本15元,《數學神探》每本9元。根據這些信息,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在經過思考和討論后提出下面三個問題:買這些書一共需要多少錢?買《數學故事》要多少錢?買《數學神探》要多少錢?買《數學神探》的錢比買《數學故事》的錢多多少元?然后再引導學生分列出三個問題的綜合運算式,讓學生逐步了解混合運算的運算法則和解題技巧。
將生活中的實踐問題與課堂教學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還讓學生積累了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和經驗,也提高了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啟發數學思維,積累數學思維經驗
數學教學的主要是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實踐活動的意義不在于活動本身,而在于其內含的思維活動。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對數學活動的安排,不能只圖活動的形式熱鬧,還要在啟發學生展開數學思維上做文章。例如:可做以下導學案:同學們知道烏鴉喝水的故事嗎?(可請學生起來說故事)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它看到了一個瓶子,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口很小,瓶子很高,它喝不著……然后提問:烏鴉最后喝到了水嗎?為什么?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之后可設置這樣一個情境:假如旁邊并沒有小石子,那么烏鴉應該怎樣才能喝到水呢?然后再讓學生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看如何能用數學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又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時,學生已經學習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可設計如下懸念:我們已經知道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那么一般三角形的面積又該如何求呢?
四、啟發學生反思,推廣數學活動經驗
反思是對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進行反省,總結經驗,發現不足,進而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一堂數學課完成后,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索過程的討論,并對探索結果做出評價和分析,幫助學生將經驗應用到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在課堂小結時,應對數學活動經驗予以提煉和總結,并在學生之間進行大力推廣。例如:在進行《梯形的面積推導》的課堂小結時,可引導學生反思:我們是如何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然后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的活動過程,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已經掌握。并提出一個探究性問題:如果下節課我們學習圓形的面積,同學們準備怎么研究?這樣的啟示性問題的提出,將本節課學生積累的活動經驗進行了提煉和反思,讓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能廣泛應用。
總之,要重視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感悟數學的美妙,將數學活動中獲得的經驗轉化到數學學習中,培養自身的數學思維,提高數學技能。
參考文獻:
趙冬芹.基本活動經驗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方法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9).
編輯 楊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