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錦玲
摘 要:如何用新課程改革理念指導小學數學教學成為相關教育者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立足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主要分析了“用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導小學數學教學”這一問題。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理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學轉變
在全國范圍的基礎教育課程大改革中,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最重要的一環,必須深入理解教學觀念的轉變,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設計,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著重提高小學生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教學要求的轉變
本次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觀念是:人人都要學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應該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數學應該面向全體學生,數學教學內容應該貼近生活,注重實踐性和應用性。
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要求上,應該降低計算難度,避免出現人為的應用題(在現實生活中完全不會發生的應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更新教學素材以體現時代氣息。教師應該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增強學生的數感和符號感,促進學生逐步形成數量意識,不能一味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計算公式和有關術語。同時,教師應該運用課題學習的教學方式,發展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通過對實踐問題的解決,讓學生提高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以人教版“方程”一章為例,教師應該考查學生在方程中對參數的實際意義和在現實中的應用,而不應該只是關注學生解方程的步驟和方法。如何把方程冠以獨特的意義,例如,在研究收入與消費的關系時,收入為x,消費為y,x與y的關系就是收入與消費的關系,通過x解出y,就是通過一個人的收入得出他消費的過程。
二、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課改理念下的數學教學了,教師應該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從直觀的印象出發,以多媒體教學方式引發學生的感知,從而完成從感性到理性,從現象到本質的升華。
尤其是對低年級兒童,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插圖、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多種豐富而生動的教學方式,刺激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學習的積極性,利用多媒體絢麗的畫面,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將課堂教學變得有趣起來,活躍課堂教學氣氛。
例如,在講解數的計算時,如果只是黑白的阿拉伯數字,學生很容易感到枯燥無趣,如果將計算代入具體情節中,配上彩圖和動畫,教學效果就會得到大的提升。
三、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擔當著一個引導者和知識傳播者的角色,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這樣的師生關系使得學生機械地復制了教師的解題思路,限制了學生自身的數學思維發展與個性化。
因此,在新課堂的理念下,教師應適當地轉變自己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分享者。教師應該與學生分析和交流自己的數學思路與數學見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刺激學生思想的解放和創新意識的增長,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與心態的變化。要鼓勵學生打破權威,老師講得不一定是對的,課本說得也不一定是對的,“盡信書不如無書”,要培養學生的意志以及敢于質疑的精神。
四、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傳統教學理念下,為追求應試成績,學生往往在課后被安排大量的機械訓練以及簡單重復的試題,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疲于完成大量的習題而缺乏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數學問題的時間與精力。
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不應該一味地以教師講授的知識為中心,而是應該以學生的需求為主體。使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時,能夠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并尋求解決策略;在學習新的數學理論時,學生也可以聯想到其應有價值。
因此,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中,不僅僅要設置純粹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鞏固數學知識,還應該設置一些開放性題目,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地組織實踐活動,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和實踐能力,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以人教版“統計”一章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統計活動,例如,讓學生對學校附近或市中心的交通狀況進行調查,對每個時間段的來往車輛、行人等進行觀察、統計等。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可以就“統計”這個過程產生深切的體會,并對數據處理有一定的了解,深入理解統計這個知識點。并且,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團體合作提高團體協作的能力,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以及臨場反應力等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想要在新課程理念下實現小學數學的高效教學,教師必須全面地考慮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各個環節,改變原有教學模式的弊端,充分發揚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考,將理論知識與現實問題聯系在一起,培養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等綜合素質能力,并不斷就小學數學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和調整。
參考文獻:
姜亞民.用新課程理念指導小學數學教學改革[J].現代教育科學,2004(8).
編輯 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