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曉玲
摘 要:音樂欣賞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陶冶情操。得法的欣賞,能有效提高欣賞課的質量,正確的聆聽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具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更有效地實現聽的藝術,達到音樂審美的目的。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只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參與學習活動,就能使課堂有效。
關鍵詞:音樂欣賞;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一、音樂欣賞教學策略
為了達成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基于對現實的教學活動的認識而采用的一系列具體的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包括教學手段及其操作方法的設計。
1.體驗式
如,在教學三年級教材中以管弦樂合奏的《溜冰圓舞曲》一節(jié)課時,老師先彈奏主題音樂,讓學生隨音樂韻律輕輕晃動身體;然后說說對音樂的初步感受;緊接著引領學生哼唱主題音樂;再完整聆聽整首樂曲,看看誰能聽出主題音樂在樂曲中出現了幾次,并要求學生只要聽到主題音樂就合著節(jié)拍輕輕晃動身體,輕聲哼唱,由此讓學生感受主題音樂的情緒、特點,也熟悉了主題音樂;最后讓學生模仿溜冰動作體驗感受各樂段音樂,要求聽到主題音樂時用同一個動作表現,聽到變化的音樂時用學生自己認為符合音樂情緒的動作,于是,教室里學生一字狀隨音樂溜起了旱冰,老師作適當的引領,學生隨音樂的變化做不同動作的表演:時而背著雙手或于腰間自如地滑行,時而旋轉跳躍,時而擺動雙臂瀟灑前行。學生在積極體驗的狀態(tài)下受到了音樂的感染,在愉悅中獲得了音樂審美體驗。
2.情境式
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在各種教學情境中親身參與音樂活動,掌握音樂基本知識和初步技能,并逐步養(yǎng)成鑒賞音樂的良好習慣。在教學中關注情緒、情感,環(huán)境、場景。如,在教學五年級《森林狂想曲》這堂課時,較好地運用了這一策略,以故事創(chuàng)造音樂情境,無需太多的語言,學生便被樂曲所吸引,夜幕低垂,在神秘的熱帶雨林中,蟋蟀、青蛙、貓頭鷹與飛鼠一起奏響了優(yōu)美奇特的森林狂想曲。A B C三段旋律輪番演奏,學生一會兒便能隨旋律和速度的變化輕松哼唱。學生第一次接觸音效,很新鮮,大膽模仿各種音效,一時間“森林中”蛙聲、鳥聲、風聲、流水聲、還有……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非常形象逼真,直到以后的復聽,學生仍對此樂曲樂此不疲,十分樂意參與哼唱。
3.探究式
通過提供開放式和趣味性的音樂學習情景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導學生進行以即興式自由發(fā)揮為主要特點的探究與創(chuàng)造活動。探究式策略重視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探究過程,是一種自主的教學方式,教師要求一個獨立的學習過程,課堂需要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期望一個互動的活動課堂,追求一種深層的情感態(tài)度,最終獲得一個開放的教學結果,培養(yǎng)一種主體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音樂欣賞課堂上,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根據學生的學情設計一些有探究價值的活動,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否則學生就失去了探究的興趣,探究也就沒有了價值。如,在教學《龍騰虎躍》(鼓樂)欣賞課上,為了讓學生探究樂曲的領奏樂器——鼓點子的節(jié)奏,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下面幾種節(jié)奏型:
× × × × ×× ×× ×× ××
× ×× ×× ×× ×× ×·× ×× ×× ×
將學生分成三組,把黑板上第二、三、四種節(jié)奏型分別交給三個組探究表現出來,用拍手、拍腿、跺腳、打擊樂器等等方式,老師巡視各組探究情況,發(fā)現難點時老師作一定啟發(fā)、引導,視學生學習狀態(tài)而定,不能讓學生感到無從下手。在進行《龍騰虎躍》樂曲的欣賞時,先讓學生仔細聆聽樂曲的領奏樂器是什么?再嘗試著用拍手的方式模仿鼓點子,讓全班都參與探究,先抽幾個學生拍擊節(jié)奏,看看誰模仿得正確,再全班學生一起模仿拍擊出來,然后老師彈奏主題旋律,讓學生嘗試用鼓點子節(jié)奏為主題旋律伴奏。
4.合作式
合作式策略是充分利用音樂藝術的集體表演形式和實踐過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提高在群體中的協調能力。合作教學是新課改以來比較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欣賞課堂上,運用合作策略設計教學能使課堂呈現出勃勃生機。不僅有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合作伙伴的選擇,還可以有合作內容的選擇,可以是合作表演,你唱我跳,老師彈琴學生歌唱、表演、打擊樂伴奏。音樂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個合作的過程,音樂一旦沒有了合作,也就無法完成,如合唱、舞蹈等表演都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默契配合。音樂欣賞教學更要適當運用合作策略,達成教學目標。在教學四年級的一節(jié)馬林巴合奏的《火車咔咔咔》時,就很好地運用了合作伙伴、合作內容的合作策略,先讓學生聽全曲,感受其歡快的情緒之后,仔細聽由樂器模仿車輪行進的節(jié)奏的力度、速度有什么變化?讓學生模仿,再仔細聽由馬林巴演奏的歡快的主題,表現的節(jié)奏緊湊,打擊樂的伴奏也非常突出,邊聽邊帶領學生用身勢模仿,在后面兩個樂句結尾音延長的三拍處加進模仿的汽笛聲,最后將學生分成三組,分別表現樂曲的三個部分,設計用不同的打擊樂器為樂曲伴奏,沒有樂器的學生跟錄音用“啦”哼唱,再交換。學生在合作過程中增強了合作意識,感受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悅。
二、音樂欣賞教學方法
1.視聽結合,喚醒音樂感覺
音樂較抽象,不像美術作品那樣直觀,采用視聽結合的教學模式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聽”是引導學生對音樂形象的初步聯想,“視”是把這一聯想進一步深化到具體形象,借助視覺的直觀幫助聽覺感知,有利于兒童對音樂形象的理解。比如,交響童話劇《彼得與狼》,通過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了解每種樂器的音色和所要表現角色的性格特征,運用已有的音樂知識理解音樂作品,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對音樂的聽覺和想象力,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由于學生不了解管弦樂,不會分辨各種樂器的音色,這節(jié)欣賞課從哪里入手呢?我借助多媒體課件,先把小提琴、長笛、單簧管、雙簧管、大管、圓號、定音鼓和大鼓并伴有對應文字的聲像視頻一一呈現在學生眼前,視聽結合了解童話劇中每一種樂器的音色,待學生能夠只通過樂器的音色分辨出樂器后,老師這樣引入欣賞:接下來,這些樂器將扮演不同的角色,為我們講述一個有趣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交響童話劇《彼得與狼》,你能否聽出哪種樂器代表的是故事里的哪一角色?同時,出示“彼得、小鳥、鴨子、貓、老爺爺、狼、獵人”和“長笛、小提琴、單簧管、雙簧管、圓號、大管、定音鼓和大鼓”。于是,學生津津有味地聽完了較長的交響童話劇,并在仔細聆聽的過程中準確地說出了每一種樂器所表現的角色的性格特征,運用已有的音樂要素(節(jié)奏、節(jié)拍、速度、力度、旋律、音色等)把握故事中的重要情節(jié),使學生加深了對音樂形象的理解。
2.動聽結合,引起情感共鳴
音樂的旋律和節(jié)奏都體現了一定的流動性,讓兒童跟音樂邊聽邊動,有利于兒童對音樂情緒的感受,從而引起情感共鳴。如,教學《我是人民小騎兵》時,一是讓學生模仿騎馬的動作隨音樂有節(jié)奏地表現巡邏兵馬群奔馳在遼闊大草原的情景;二是隨音樂情緒地變化用比較夸張的動作表現巡邏兵與狂風暴雨英勇奮戰(zhàn)的場面;三是用打擊樂器把握好由弱到強后又轉入由強到弱的力度,表現由遠到近和由近及遠的馬蹄聲。讓學生的手、腦、耳、身體各部分都融入音樂的情感中。
3.演聽結合,表達體驗情感
聽音樂不是簡單地用耳朵聽,而是我們一次次與作者心靈的溝通,從而引起情感共鳴,豐富個人內涵。在小學階段,各個年級即使用的是同一冊教材的欣賞教學,所采用的教學方法都不盡相同,需要根據具體內容而定。如,在教學五年級《大家一起來》一課時,就適于采取演聽結合的方法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記憶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在學生能跟錄音(琴)唱這首歌曲后,我要求學生分組合作創(chuàng)編一段韻律操,再一組組表演展示,學生在一次次演聽結合的欣賞中感受到了熱情歡快的音樂情緒,通過他們協調合作的表演,他們積極投身其中,親自體驗到了“暢談理想,憧憬美好未來,為明天的輝煌喝彩”的興奮情感。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不管采用什么教學方法,音樂教師應始終面向全體學生,在備課、上課時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這樣的教學設計會不會讓學生接受?這樣的教學方法能不能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這樣的教學過程能不能達到教學目標?教師不但要做好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而且要做好課后反思,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提升自我的同時,通過有效教學策略的選擇,實施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濃厚的聽賞音樂的興趣,引領學生在聽覺、視覺、動作、認知和感性中進入音樂的內涵,獲得美好的音樂感受,逐步養(yǎng)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實現音樂欣賞課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周鵬.論述小學音樂有效教學策略[J].才智,2015(27).
編輯 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