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麗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歷來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通常將其認為是啟發學生寫作能力的奠基石。在深度研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之余,結合這些年來在教學一線的實踐經驗,力求突破由讀促寫的傳統教學模式,針對讀寫并行的一體化教學模式,提出若干淺見,誠望各位前輩及同仁不吝賜教,多多斧正。
關鍵詞:初中語文;讀寫一體化;新課標
縱觀過往幾十年的中學語文教學,無不是以教育界先驅葉圣陶老先生所倡導的“以讀促寫”為指導綱領;該理論將中學生,尤其是初中生的閱讀教學放在了整個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認為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僅能提高學生處理外界信息并作出相關反饋的能力(即溝通能力),更是引導學生自己動筆進行書面寫作的重要基礎。換言之,要先讀后寫,且只有讀好了,才能寫好。然而,作為一名長期活躍在初中語文教學一線的教師,筆者通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有幸從中獲取了寶貴的一手經驗,亦逐漸在其中感悟到了以讀促寫的局限所在,深感責任重大,故而將自己近年來在初中語文的教學心得歸納成文,希望能為教學理論的創新略盡一己綿薄之力。
一、初中語文讀寫一體化教學的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普遍聯系觀點揭示,我們面對的物質世界及其萬事萬物是普遍聯系的,這種聯系是有規律的,是可以認識的。我們要認識世界,就要把世界各方面有機聯系起來,并通過實踐驗證這種聯系的客觀性、科學性,得出正確的結論。這一認識論同樣可以用到當今的語文教學中——讀和寫就像雞與蛋一樣,與其苦苦爭論誰先派生了誰,不如從哲學的觀點承認二者是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的。為此,筆者在重新研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之后,大膽地提出讀寫合一、兩手抓、一體化的教學新思路,與各位前輩同仁共同探討研究。
二、初中語文讀寫一體化教學研究與實踐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作為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方面所肩負的使命。數年的教學經驗使我經常體會到剛剛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對于書面閱讀的畏難心理。不少學生認為閱讀訓練“枯燥、艱深”,繼而答題時審題不明,作答不得要領,屢次丟分的挫敗感更加深了他們的抵觸心理。至于寫作,更是干巴巴地擠不出幾行字。對于這種情況,首先就應當讓學生充分認識閱讀及寫作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是緊密關聯的,讀寫能力直接代表了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想成長為一位優秀的人才,這種能力的訓練必不可少。如此“讀寫一體化”的觀念深入學生心中,教學時就可以嘗試多種新的手段,采納更為廣泛的素材實現讀寫的相互滲透,讓學生在無形中亦讀亦寫,在寓教于樂中提升讀寫能力。
其次,教師應注重課堂上與全體學生的互動,結合不同學生的實際能力,編寫有層次感的讀寫一體化教學方案,即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讀寫要求和讀寫環節,分類分層指導讀寫,分類分層展示讀寫成果。而當今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了:“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和“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的教育理念,同時還在“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念中提到:“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可見,課程改革后的語文教育更應尊重學生的獨特性,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發展學生的個性,提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不同的教學活動,避免一刀切的弊端,因材施教,這正為分層讀寫的讀寫一體化教學原則提供了理論依據。
同時,在課件的選取以及教學手段上,教師應不落窠臼,勇于挑戰超越傳統的嘗試。筆者曾在公開示范課上嘗試多媒體教學,將閱讀文本轉化為時下流行的藝術字體,并使用鮮麗的顏色,松散自由的排版方式,甚至在領讀時使用夸張詼諧的音調唱讀,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課堂氣氛活躍生動。這也更加印證了讀寫一體的正確性與重要性,倘若不能正確地解讀,又何談正確地平移轉述原文的語義呢?只有通過寫作,才能對學生閱讀之后的邏輯判斷提出更深層次的要求,教師也因此更容易觀察學生對閱讀理解的誤區在哪,這樣才能更好地制訂教學策略,攻克這些難關。
總之,讀寫一體化既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態度;既是一種思路,又是一種實踐;既是一種目的,又是一個過程。我輩惟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努力,不斷適應新的變化,語文課堂教學革新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成果不斷。
參考文獻:
[1]岳增偉.初中語文讀寫一體化教學研究與實踐[D].山東師范大學,2013.
[2]周愛敏.初中語文讀寫一體化教學研究與實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3):118.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