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振
筆者是一位初中數學教師,又是縣區兼職教研員,經常外出聽課培訓。在一次培訓會上有位專家說:“陶行知有一次做講座,他抱著一只雞走上講臺。陶行知在雞周圍撒了一些米,開始強摁雞的頭,讓它吃米,可雞硬是不吃。而當陶行知放手走開,雞卻自動貪婪地啄起米來。”他其實在講一種教學規律:很多時候課堂上的學生不是不愿意接受知識,而是不愿意被“強摁頭”地灌輸知識。那么,如何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呢?
一、按照新課程新理念,以學生為主體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了新的理念,教師的觀點與視角和以前相比發生了不同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新課程在理念上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而傳統課堂教學以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為主,學生像一個接受知識的容器。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發揮,一大部分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對此,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成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幫助者,在教學中由主角轉變為學生的指導者和配合者。
2.師生平等的交流
我國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應賦予新的涵義,老師也應由課堂上的“傳道士”逐漸向“助產士”的角色轉變。這是社會的要求,也是學生的要求。我們的學生并不是啟而不發,關鍵是老師以什么樣的方式啟發。課堂上老師和學生不僅是師生關系,更是協作者、是朋友,如果一節課是一部連續劇,那么老師應該是導演,而戲的精彩與否主要由演員——學生來體現,每個演員都應積極參與到劇情的變化中來。
二、站在學生角度設計教學過程
1.教師打算這節課讓學生獲得什么
天津教科院一位教授說:“老師在上課時心里一定要清楚,這節課到底要讓學生獲得什么?不是一節課熱熱鬧鬧就行了,這節課結束的時候學生有沒有收獲,是知識的、能力的,還是價值觀方面的,不能是腳踩的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目標一定要明確。”新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只有下限沒有上限,教師應根據本班情況確定目標。
2.教師打算讓學生怎樣獲得
只要是學生能自己理解的老師不要講。如果老師真的放手讓學生看書,書本上大部分知識學生是能自己看會的。學生不會的問題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小組不會的大組討論,學生通過討論不能解決的老師再講。一堂課真正需要老師講的東西并不多,關鍵看老師敢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學。
3.教師要鼓勵學生生疑發問
在課堂教學中,要想轉變學習方式,首先要營造氛圍,讓學生敢問。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思想、情感和個性。課堂上無論學生提出什么問題,多么離奇古怪、多么膚淺幼稚,教師都不應簡單否定,而是應鼓勵、引導,讓學生敢問。
其次,要拓寬渠道,讓學生會問。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只有學生自己能找出問題,才能積極主動地思考,從而把書上的內容變成自己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問題,力求問題設計有坡度、有層次性,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
三、做好評價,為學生創設成功體驗
每一個學生的內心都渴望自己成為學習的成功者,單一的評價方式會使學生對學習喪失自信,給學生帶來消極影響。
1.對學生予以成功的期待
教師要充分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潛力,同時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予以成功的期望。這種期待對學生有感召力和推動力,可以喚醒學生成功的意識,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采用多種激勵性評語
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保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多采用激勵性評語,讓學生建立自信,從而轉化為進一步學習的強大動力。
3.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
如果把學習比喻成體力勞動,有的學生爬16層樓依然體力充沛,而有的學生爬6層樓就會氣喘吁吁了。學生的能力會因為遺傳、環境、教育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教師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學生。我們既不能把泥鰍拉得像黃鱔那樣長,也不能把黃鱔擠壓得像泥鰍那樣短,對于智力好的學生,可以在獨立思考比較難的問題或有所創新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而對于智力發展慢的學生,只要能答出簡單問題都要給予肯定,因此評價要注意策略。
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鄭金洲的一段話: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課堂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課堂不是教師教學行為模式化運作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
參考文獻:
徐亞萍.談初中數學學習方式的改變及實施[J].中國科技信息,2009(13).
·編輯 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