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欽
摘 要:語文老師要善于引導初一新生理解課文,學以致用。讓學生由運用課文詞、句,仿課文寫法而“有話可寫”,不懼寫作,逐漸對寫作產生興趣。
關鍵詞:語文教學;農村學生;課文;作文
第一步,學習課文“取經”。七年級作文重點是訓練寫記敘文。因此,教學課文時,我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寫人敘事的方法。初一學生寫記敘文,最大的不足是缺乏生動形象的描寫。因此,七年級上學期,我把教會學生如何描寫人物、景物,作為引導學困生寫作入門的重點。一方面,摘抄積累、背誦好詞佳句。另一方面,分析理解課文著眼于寫作手法、修辭手法、句式結構、用詞、描寫角度、寫景順序等方面,就課文中的語句作賞析、品味,讓學生在寫作前能理解這種寫法的特點、表達效果。這“第一步”是前提,走好了這一步便為寫作奠定了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步,教學生學會“備材”。一是做好摘抄。我讓剛上初中的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厚厚的至少200頁以上的軟面抄筆記本,作為初中三年的摘抄所用。教學生設計制作摘抄本的扉頁寄語、目錄。二是走進生活,細心觀察、認真揣摩感悟,讓學生對身邊的人、景、物時時留意,認真思考,有所感悟……這“第二步”是關鍵,是實現“從課文到作文”飛躍的“橋梁”。
第三步,從課文到作文,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所學,認真寫作,隨時訓練。這“第三步”是從理論到實踐的體現,是重點。有無成效,學生是否“知之”,能否有話可寫,不再懼怕作文,也全在于此步了。
這三步是相輔相成的,應自然融合在一起,決不能孤立而行。例如:七年級語文上冊前三個單元課文內容多是寫人敘事繪景,我便著重引導學生借鑒課文的寫法來描寫人物和景物。
至于寫景,如何讓學生從課文到作文呢?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是典范的寫景散文。教學這些課文后,我讓學生討論歸納總結寫景的方法:一是要多角度描寫景物,如《春》中描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描寫色、形、態、聲音、氣味、質地……二是要靈活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和凝練準確的形容詞、動詞,以及襯托、聯想、動靜結合等手法。三是注意寫景的順序,可像《紫藤蘿瀑布》中由整體到局部;也可像春花圖,從高到低;還可像《春》,先總繪后分寫,先概括寫后具體寫;也可在景物的選擇上,先主要后次要,如《濟南的冬天》主要抓住山和水來寫……仿照課文的寫法,畢竟比較抽象,學生不一定全部能理解領會。那么為了讓學生有話可寫,可讓學生仿句,甚至對某些句子“移花接木”。示例:“請認真觀察一處景物,綜合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從多角度進行描繪”。因為我們學校為創全國特色學校拍專題片而整修了校門口一個角落,于是我便要求寫作能力差一點的學生就以此為題材進行片段作文。下面是一位同學寫的《校園一角》:
【十一月的校園,看不到秋的蕭瑟的影子,依然那么美麗動人。不必說枝葉依舊繁茂的黃角樹,身段依然婀娜多姿的柳樹,和那一排排墨綠的寶塔柏;也不必說高大雄偉的教學樓,整潔清爽的學生宿舍,紅綠相間的塑膠球場、綠草如茵的跑道;單是校門口一角的“十商花園”,就會讓你流連忘返了。
“十商花園”主要由幾塊不規則的花圃和一個涼亭構成。時近深秋,花園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開得正絢麗的四季杜鵑,種在花圃四周,姹紫嫣紅,就像手巧的裁縫師傅給花圃鑲了一圈花邊。那花兒紅色的熱烈,粉色的淡雅,白色的高潔,紫色的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花朵兒一朵挨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我在開花!”它們在笑。“我在開花!”它們嚷嚷。閉了眼,深深吸口氣,啊!一股香甜味兒沁人心脾,讓人仿佛身處蜂圍蝶陣、生機盎然的春天。那花瓣兒是那么柔軟,那么嬌嫩,像是用薄薄的絲綢裁剪而成的,讓人忍不住想摸一摸、親一親。可我終究沒有伸手,我怕它融化在我手心了!
花圃里還有龍須草,狹長的葉片像絲帶般綠得發亮。修剪成球狀的非洲茉莉茂盛的枝葉也青得逼你的眼。花圃中間矗立著一塊奇形怪狀的大石頭,上面刻著鮮紅的“十商”兩個大字,左下邊是“成功教育”四個小字,我們叫它“十商碑”。它是我們學校正在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十商教育”的標志。
幾塊花圃中間,是鵝卵石小徑,小徑邊是回廊式的涼亭。涼亭是由厚實的一塊塊核桃木搭建而成的,分上下兩層。下面是座椅,可供人休憩;上面的一排成了天然的葡萄架子。雖然現在旁邊只有盤虬臥龍般的葡萄藤枝干,但明年夏天,這涼亭就是枝繁葉茂,串串葡萄晶瑩剔透,令人饞涎欲滴的涼爽愜意的好地方。】
新課標中要求:“語文教學要重聽說讀寫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我衷心希望這些平時怕寫作文的學生,在認真學習課文的同時,能理解領會課文的內容、寫法,做好摘抄、積累,細心留意身邊的人、事、物,學以致用,反復訓練、寫作實踐,真正實現“從課文到作文”的飛躍。
參考文獻:
曹立強.作文教學要培養學生運用生活信息的能力[J].學周刊,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