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芬
隨著課程的改革,律動也在音樂課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因為課堂中的律動部分完全解放了學生的肢體,學生不再被動地固定在座位上,而課堂律動則是音樂欣賞課中的主角。在課堂律動教學中,僅有“身教”是不夠的,教師還應該極其重視語言的運用。本文將對語言在律動教學中的重要性、教學語言的分類、不同語言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詳細分析,闡述了語言教法在音樂課堂律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課堂律動教學中應重視語言的運用
課堂律動教學中不能忽視語言的運用。但有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了這樣的認識:只要示范準確,有一定藝術表現力,學生跟著模仿就行了,走入了只重“身教”而忽視“言傳”的誤區。那么,怎樣回歸語言在課堂律動教學中應有的地位呢?根據不同語言類型所起的不同作用,我們可以將律動教學語言分為三大類:科學性語言、感覺性語言、藝術性語言。
二、課堂律動教學中語言的分類
1.科學性語言
科學性語言是指教師對所教的律動按照科學的要求,進行正確無誤的表達說明。下面試舉律動教學中兩個基本動作來說明科學性語言的使用和作用。
科學性語言的使用和作用,如:在實際的舞蹈律動課中,我們會經常用到“蹲”的基本動作。教師在教授“蹲”的練習時,最好是邊做示范邊進行解說,包括它的訓練目的、要求、所起的作用和順序規則。如:“蹲”是腿的屈伸和彎直的訓練,通過蹲的練習使腿的關節、韌帶與肌肉具有柔韌的彈性。它幾乎對所有的舞蹈技巧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同時,“蹲”還有增強后背力量的作用。它在訓練時的動作是徐緩且連貫的等等。
2.感覺性語言
感覺性語言是指教師對所教作品中主人公所扮演角色的內心世界及身體感覺的一種感性語言描述,通過這種描述可以使學生在正確的動作下找到正確的肌肉運動感覺。
感覺性語言運用實例,例如在蘇音版五年級第一單元《草原贊歌》欣賞教學中,單單讓學生通過不同方式來欣賞音樂,是遠遠激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我在欣賞課中也大膽加入了律動部分。針對音樂本身特點,來了個蒙古族舞組合教學。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強調下沉的力量,邁步時腳跟先著地,然后全腳落地,落地要實,不能飄,這些是表現好蒙古族舞的基本要求。如果學生難以掌握,我就可以加上感覺性語言讓學生更容易體會其中的內涵。如:他們長期生活在遼闊的草原上,草原上沙漠很多,他們放牧牛、馬、羊,人們的性格粗獷、豪放。他們的舞蹈體態就要略向后傾、眼望遼闊草原,肩部松弛自如,步伐穩健有力,我們想象一下在厚厚的沙子上走路的感覺……通過這樣的語言表述,學生就會對蒙古族舞蹈的基本要求有了感性認識,在實際學習時就能準確地將其表現出來。
3.藝術性語言
藝術性語言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一種優美鮮活、生動貼切的藝術語言,它在詮釋作品的意境、內涵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律動教學中,運用藝術性語言來描繪藝術意境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說在歌曲《打夯歌》的欣賞教學中,老師除了要向學生介紹它起源于勞動,是人們在勞動中產生、發展起來的等背景知識之外,還要想辦法用非常貼切而藝術性很強的語言把蘇北方言的風格特點生動地表現在學生面前,例如:蘇北方言具有潑辣、穩健、幽默的特點,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就能準確地理解律動所要表現的基本情感傾向,從而能初步做到“形似”。
三、三種教學語言的相互關系
科學性語言、感覺性語言和藝術性語言在律動教學過程中具有不同的特點和任務,但它們彼此又互相補充、滲透,缺一不可。科學性語言是基礎,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運用科學性語言為學生講解和分解動作,幫助學生準確掌握動作要領。但原理性的說明解釋往往在實踐中不能完全起到作用,此時,感覺性語言的作用就凸現出來了。教師運用準確、形象的感覺性語言能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內容,幫助學生從簡單枯燥的原理式說明中解放出來,從而得以熟練、準確的掌握。因此,如果說科學性語言是律動教學的基礎的話,那么感覺性語言就是將此基礎形象化的催化劑。藝術性語言其作用的發揮是建立在科學性語言和感覺性語言得以有效實施的基礎上的,換句話說,藝術性語言需要解決的是除了基本動作之外的更高層次的問題,那就是整個作品的“形似”和“神似”問題。因此,藝術性語言在幫助學生達到“形似”的基礎上體會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內涵從而達到“神似”的最高境界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基本結論,那就是在課堂律動教學中科學性語言是幫助學生掌握單個動作要領的基礎性語言,感覺性語言是幫助學生掌握具體動作的形象性語言,藝術性語言是幫助學生深入領會思想和情感內涵的情感性語言。科學性語言、感覺性語言是基礎和催化劑,藝術性語言是引領學生走入情景的有力武器。
參考文獻:
[1]楊仲華,溫立偉.舞蹈藝術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3.
[2]沈明珍.舞蹈入門[M].勤備書局出版,1953.
[3]王宏建.藝術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