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艷
一、合作學習的內涵
在新課改的浪潮中如何正確把握航線,走捷徑駛進素質教育的港灣是一線教師最迫切關注的問題。經過培訓學習和摸索創新,我從中嘗到了甜頭。美國著名教育評論家埃利斯說過:“如果讓我舉出一項符合‘改革這個術語的教育改革的例子,那就是合作學習。因為它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合作學習如果不是當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話,那么它至少是其中最大的之一”。在這個熱點之下,我們應該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國內大致把合作學習分為以下四種:師生互動、師師互動、生生互動、全員互動。而當前理論研究的熱點和關注點是“以生生互動”為主要特征的合作學習。
美國教育家嘎斯基說:“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形式,它要求學生在一些由2~6人組成的異質小組中一起從事學習活動,共同完成教師分配的學習任務。”我國著名的研究合作學習的學者王坦曾說:“合作學習是以現代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現代教育教學技術等為理論基礎,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全員互動合作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形式,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和改善班級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為根本目標,以短時、高效、低耗、愉快為基本品質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統一。”
綜上所言,我覺得合作學習的內涵涉及以下幾個層面的活動:
1.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基本形式的一種教學活動。合作學習力求小組成員在性別、成績、能力、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異,使之具有一定的互補性。
2.合作學習是以教學動態因素的互動合作為動力資源的一種教學活動。要求所學的教學動態因素(教師和學生)都應當保持互動。
3.合作學習是一種目標導向的教學活動,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圍繞著達成特定的共同目標而展開的。
4.合作學習是以團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一種教學活動。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使學生在各自小組中盡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二、有效開展合作學習的策略
如何組織有效的合作學習,直接決定著合作學習的質量與效益。有人把小組學習等同于合作學習,原因在于對合作學習缺乏真正的理解,對合作學習的方法缺乏必要的教學實踐。實際上合作學習有許多種方法,如小組活動比賽(游戲競賽法)、交錯學習法(切塊拼接法)共同學習法、計算機輔助合作學習法、大家動腦筋法、思考—配對—分享法等。
教因學而生,我們為學生而教。組員在性別、學業能力、步調和其他品質上必須是異質的。這樣才能共同發展。要讓他們樂于接受對方,傾吐自我,分享經驗,使合作走向深入。我們在課前一定要建立小組成員的行為規則,小組成員之間要分工明確,強調個人責任感,對其他成員給予鼓勵和支持。
在新課程理念中師生角色有了新的定位。教師從“我教你”到“跟我學”;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整個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由原來的“客人”變為“主人”,教師由原來的“主人公”變為“服務生”。在課堂中,我們要為學生盡可能提供互動和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自己摘果子吃,使他們真正成為思考的學習者。著名教育家魏書生曾說:“最高明的老師是自己不動或少動,讓學生自己去忙活,去發現,使課堂‘活而不亂。”
在傳統的課堂上,沒有聽懂的學生只能縮在座位上希望老師不要叫自己,而在合作學習小組里,他們不再害怕回答老師的問題。因為這種環境是幫助式的,學生可以盡情地表述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別人尋求幫助。記得開學初,有一次我告訴學生“講過的問題如果還不懂我可以再講”,不料一位學生說:“讓我們自己解決吧”。我很詫異,課后我問原因,他說:“老師講我們太緊張,所以會出錯。同學之間講解就不同了,我們心情放松,用我們自己的語言表述,既通俗易懂又能讓講解者加深理解。”我恍然大悟,我們要的不就是這樣的效果嗎?
三、對合作學習的反思
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中優等生侃侃而談;中等生初見端倪;學困生躊躇彷徨,“夾生飯”也經常上桌,為此我頭疼不已。班級人數多,課堂時間有限,課后要耗時輔導。有時小組反而成了某些學困生的“避風港”,“搭車”現象隨之而來。小組內同學間的交流相對小組間的交流要多,有時會造成各小組的小集體主義傾向,不利于各組間的交流與合作。面對這些現狀,我們更應倍加關注,因地制宜,實踐總結一套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
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深入推進,面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重重考驗,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如何把合作學習高效靈活地運用于教學中,我們任重道遠。郭沫若說“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凡為教,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他面對舊教育所倡導的手腦并用的方法與教學做合一的方法,正是我們新課改新理念的靈魂。先生的五路探討法:活動、觀察、看書、談論、思考,不正是我們在新課堂中所探討的新理念嗎?我相信,只要我們一線教師不斷觀察、思考、改進,不停地研究、實踐,我們一定會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有特色的課堂教學的新路子,使我們的學生受益無窮。
參考文獻:
蔣波,譚頂良.論高效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