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素香
摘 要:從近年來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公開課、優質課競賽中,我真正感受到課堂發生的變化,瑯瑯的讀書聲,熱鬧的討論聲,極具個性的表演與形式多樣的作品展示等代替了傳統的教學。讓瑯瑯的讀書聲充滿課堂,讓學生在吟詠誦讀中自主地去感受精妙的語言,體味優美的意境,自由地與作者對話交流,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讀。
關鍵詞:瑯瑯;學生;精神境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指出:使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的方法。因此,在閱讀目標中強調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閱讀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基礎教育的靈魂,是提高小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是打開小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作為一名教師,我希望學生熱愛我們的母語,這樣一來一切源于閱讀。那么,朗讀有什么作用呢?
一、朗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
在現代語文教學中,朗讀不但應該是在所有的言語活動中起關鍵作用而不可須臾或缺少的,是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的質量和效率的杠桿,而且是語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根據學生的語言基礎,把握教材所傳遞的感情信息,重視通過朗讀進行語感訓練和培養,去廣化、深化、美化、敏化學生的語感,從而拓展、充實、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無疑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夕陽真美》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生動地描繪了夕陽西下時壯麗而富有變化的景色,反映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全文語言生動形象,讀起來給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感。情趣盎然,插圖精美,能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獲得閱讀的樂趣和美的熏陶,是一篇培養學生觀察、朗讀、想象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好教材。夕陽是學生平日里都能見到的自然景象,低年級的學生好勝好奇、喜歡表演、樂于表現自己,針對這些特點,課上指導學生閱讀時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趣味閱讀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只有讓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這樣的知識對于學生而言才是有效的。學生才愿意主動積累知識,在一次又一次的積累中,增加自己的閱歷,鞏固自己的基礎。
二、朗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古代典籍既無標點,也不分段,讀書的人先要把它斷句,然后才可能把握其意,不反復誦讀直到理解怎么行?我在講授《雷鋒叔叔你在哪里》《山雨》《圓明園的毀滅》《西湖的“綠”》等課文時,便讓學生反復誦讀,并讓他們交流自己讀后的感觸,給了學生廣闊的理解空間,對學生全面感知作品很有幫助,也避免了教師的“一言堂”對學生思維的束縛。
長時間的訓練,學生的朗讀水平在不知不覺中培養起來。每節課的初讀課文中,為了讓每個學生有機會練習,通常都是開火車讀,其他學生認真聽后進行品評,還記得在讀《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品評的學生的發言都很精彩,有的說:“這一組前三名同學xyz讀得很流利,把感覺讀出來了,可到x聲音小了,把之前的感覺丟了。”有的說:“雖然y讀錯了一個字,但是跟他自己比,進步很大,希望能再接再厲。”也有的說:“我覺得z是把課文讀透了,所以聲音處理得很到位,肯定是預習的充分。”看來,很多學生已經能將朗讀與理解課文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三、朗讀有助于體會學生的思想情感
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感,都滲透在語言文字中,學生要在朗讀中讓自己的心來與文本進行零距離接觸,與作者傾心地對話,達到“文我合一”。如,教學《夕陽真美》,當讓學生感受夕陽的“動態美”時,我的過渡句是:傍晚的時候,爺爺奶奶帶著我去看日落。快要落山的太陽,真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一刻也閑不住!不信,小朋友們讀一讀課文的2~4段內容,看看,夕陽的位置發生了哪些變化?這個時候的太陽,紅撲撲的小臉蛋,真有點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出示,誰來當回夕陽,讀一讀這句話。
(師出示三句話:太陽已經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太陽慢慢往下沉,它那圓圓的臉漲紅了。太陽的臉變得更紅了,它輕輕地走向西山的背后。)引領學生去朗讀課文,聯系課文內容,引領他們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更為學生深入感悟,體會情感揚起風帆。
讓瑯瑯的讀書聲充滿課堂,很多孩子的確是在語言表達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落落大方,舉止文雅,充滿自信、陽光。請把讀書的權利還給學生吧!讓課堂充滿瑯瑯的讀書聲吧!讓學生在吟詠誦讀中自主地去感受精妙的語言,體味優美的意境,自由地與作者對話交流……所以,教師一定要舍得時間讓學生朗讀,讓學生認認真真地思考,從而把學生對文本的認識、感受、領悟都統一在自己的個體標準答案下,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終身受用。
參考文獻:
劉國正.葉圣陶教育文集(第5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