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妹
摘 要:思想品德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良好素質的重要渠道。思想品德課程不僅僅是一項理論課程,同時對學生的個人素質、情感意識發展意義重大。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科素養對于學生的科目知識學習以及綜合技能提升的重要作用。除了做好日常教學工作之余,也要重視對學生學科素養的教學引導,以便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科素養,便于他們更好地開展學習生活。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學科素養;培養;策略
學科基本素養是學生或學者在本學科內所具備的基本專業素質,這些素質是通過長時間的專業訓練所形成的專業思維,通過這種思維促成基礎知識的積累,增加基本專業技能,形成專業基本經驗,從而達到某門具體學科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學科素養不僅關系著學生本科目的學習,還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成果。思想品德作為一項綜合性、思想性為一體的教學科目,對學生的學習發展影響較大,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對學生學科素養的教育引導,以便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為有效的教學活動打好基礎。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科素養(自信、自學)
新課改以來確定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主體地位,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學習感知,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對于學生學習能力、認知能力的教育,以便能更好地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加深學生的學習感知。中學時期,學生學習的科目多,學習任務量大,加上思想品德課程的課時安排相對有限,科目的理論性、抽象性相對較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效率較低、興趣不高。甚至還有不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自信、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對于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培養,讓學生能夠樹立良好的學習信念。比如,在教學“揚起自信的風帆”這節課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認識自尊、自信的重要性,讓學生認識自信是成功的基石,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自尊、自信的良好習慣,在遇到阻礙的時候不怕挫折、不怕困難,唱響自信之歌,養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良好品質。
此外,教學中教師也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技能,引導學生樹立長遠的學習理念,認識自主學習對自身學習發展的重要意義。畢竟學習知識是為了自己日后的發展需要,而不是簡單地應付教師的檢查或考試。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教育,引導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下復習,做好“學”,同時也要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檢測與自我運用,聯系自身的生活實踐,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積極開展“習”,將學與習相結合,加深學習認知。真正引導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加深學生的課堂學習感知,讓他們感受到自身在課堂上的學習主體地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領航者、鼓勵者、啟發者角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技能,為他們的學習發展打好基礎。
二、培養學生探究交流的學科素養(交流、合作)
俗話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習是一個學生基礎知識不斷積累、認知能力不斷提升、學習體驗不斷拓展的過程。由于每個人思維的局限性、認知能力的差異,對于知識的理解感悟各有不同,在學習過程中也就會出現有的學生成績好、有的學生成績差的現象。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綜合素質的提升,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創設良好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學習,通過建立學習興趣小組,開展分層教育等方式培養學生相互交流、合作共贏的良好品質,最終實現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
特別是在中學階段,正處于學生的青春期,學生的自我意識相對較強,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這就導致學生在進行人際交往、相處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一些困惑,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也會由于學習效率不高而產生厭學、倦學等現象。教學中,我們就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交流習慣,讓學生認識到“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相互交換之后還是只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想法,我有一個想法,相互交換之后就會有很多種不同的想法”的道理,引導學生認識到“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的學習體驗,鼓勵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相互分享、相互交流,讓學生感受新型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教師也要善于運用課本知識,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交往品德,培養學生良好的交流技巧,讓學生能深刻認識到交流合作、競爭學習對于各自學習發展的重要性,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養成換位思考、與人為善、平等尊重你我他、誠信做人到永遠的良好品質。
三、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學科素養(學習方法)
思想品德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固有的理論知識,同時也要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技能的培養。畢竟創新是新時期社會發展的主題,也是國家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總結學習方法、不斷創新學習方式,以便更好地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加深學生的學習感知。羅杰斯說:“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讓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心理,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情感狀態,主動而愉快地投入學習中,這也是創新學習的前提,教學中,我們要重視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創造。另外,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科目知識的綜合聯系,比如,在教學“做情緒的主人”這節課的時候,有的學生就聯系了大詩人杜甫不同時期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與“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進行對比,讓學生認識詩人在不同的情緒下的不同心態,讓學生認識情緒對于人的重要影響,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深度。另外也有的學生結合自己掌握的生物知識,向大家介紹了“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驚傷心膽”的古訓,這些內容很好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加深了學生對情緒的認識。讓他們樹立做情緒主人的堅定信念,培養學生樂觀開朗的良好品質。
另外,教學中我們也要善于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新方法、新技巧,鼓勵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創新,比如,有的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善于記筆記,將課本內容用列提綱的形式進行總結,之后再根據提綱內容進行填充,實現了“將書讀厚再讀薄”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能很好地將課本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認知技能,加深他們的學習效率。此外,教學中我們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內容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思維。比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班上成立“心理互動”平臺,讓大家結合所學知識,把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困惑進行表述,通過課本學習的知識進行解答。這樣的方式能很好地解決大家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使學生心中的煩悶、疑惑煙消云散,讓他們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學習、面對生活。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引導學生將解決問題的過程轉化為知識內化的過程,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加深他們的學習感知。
四、培養學生實踐運用的學科素養(生活運用)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思想品德教學中,我們既要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又要重視學生的實踐運用技能培養。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不少學生口號喊得亮,但是在學習生活中依然一切照舊。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認識思想品德知識對他們學習生活的重要指導價值,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實踐運用習慣,引導學生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拓展學習范圍,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只有重視課內外結合,才能為學生的認知活動、語言活動、思維活動、情感活動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源泉。各種課外活動、第二課堂的科學、藝術小組或者社會調查等,都是培養發展學生創造性的有效途徑。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的課外知識學習,鼓勵學生在課下抽時間開展相關的生活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實踐運用習慣,讓學生認識到原來思想品德知識不僅僅是高高在上的教條,而是與我們生活實踐緊密相連的“工具書”“引導者”,鼓勵學生遵循課本的教學內容,養成良好的綜合素質,讓學科知識落到實處、發揮實效。
總之,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技能培養,重視學生的學科素養教育,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通過思想品德知識的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軟實力,讓思想品德課程成為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公民的重要載體,成為學生養成健康品質、高尚道德的重要渠道。
參考文獻:
蔡冬冬.提升政治教學效率 提高學生能力素質[J].文理導航,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