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書杰
【摘 要】近年來,伴隨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越來越高度重視,水土保持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的一項重要基本國策,并在今天的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水土保持區劃與功能定位是水土保持規劃工作中的關鍵與前提。因此,本文在簡單分析我國水土保持區劃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水土保持區劃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區劃方法,以及水土保持功能定位的評價與方法進行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水土保持 區劃 現狀 功能定位 方法
眾所周知,水資源短缺與生態環境破換嚴重已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如果生態環境繼續遭受人類破壞,現有水源依舊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不僅會給當代及未來全球人類生存發展構成嚴重威脅,甚至會給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帶來毀滅性災難。所以,對水土保持進行合理區劃與功能定位,無疑對生態環境保護和人類長遠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 水土保持區劃存在問題
1.1現有區劃難以滿足新時期水土保持需求
目前,我國對全球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與土壤侵蝕類型分區已進行了相關區劃。其中,土壤侵蝕類型區劃隸屬于自然區劃的范疇,在區劃過程中通常多考慮自然因素而很少考慮社會及經濟因素,使得其難以對生產活動及以人為本對水土保持影響的特點進行很好反映,因而在實際水土保持區劃中存在較大局限性[1]。而且,土壤侵蝕類型區劃體系目前尚不夠完善,缺乏連續性和邊界明確性,缺乏對行政邊界完整性的考慮,從而給國家及地方政府的宏觀調控增加了一定難度。全國水土流失區域同樣缺乏區域的完整性,無法從全國范圍去對水土保持區劃進行指導。因此,現有水土保持區劃難以滿足新時期水土保持需求。
1.2區劃研究深度不夠
雖然我國水土保持區劃已進行了大量研究,但現有研究水平與國際區劃研究水平依舊存在較大差距,且區劃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缺乏足夠的研究深度與力度。這主要表現在現有水土保持區劃研究中基礎性問題存在較多,如許多研究者們對區劃的概念認識存在一定偏差,導致水土保持區劃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難以達成共識;研究大多側重于自然區劃,而對社會經濟兼顧程度不足;區劃理論與方法研究范圍狹窄,研究層次較淺,部分命名規則不夠規范,一些邊界內容缺乏足夠的可操作性且較為模糊;水土保持區劃多集中于中小尺度研究而對于大尺度水土保持區劃研究涉及較少;由于區域特征不同、區劃手段不同,使得區劃標準尚不統一。總體而言,我國水土保持區劃仍帶有一定滯后性。
2 水土保持區劃問題的解決對策
構建水土保持區劃指標體系是解決水土保持區劃問題的一個有效對策。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區域特點豐富多樣、條件復雜,且區劃對象、目標與尺度等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構建水土保持區劃指標既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2]。根據我國地形地貌、氣候特征、水土流失、人類活動規律以及水土保持區劃特點與需求等,在同一級別區劃和不同級別區劃中,分別選取特征指標與共性指標來構建水土保持區劃的指標體系。特征指標主要包括泥石流、滑坡、巖溶面積、土層厚度等,共性指標主要包括植被、光照、社會、經濟、地質地貌、土壤等。
水土保持區劃指標體系包括要素層、目標層、指標層和因子層四個體系。要素層是對水土保持區劃各影響因子的綜合體現,主要有社會經濟、水土流失、自然地理與土地利用四要素,對這些要素進行全面分析有利于水土保持區劃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進而實現水土保持區劃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目的。目標層是指水土保持區劃指標體系作為水土保持區劃的基礎與關鍵,其構建應綜合水土保持區域的主要因子指標與影響因素,應能夠系統地反映生態、自然、經濟與社會整體發展狀態。因子層主要包括植被因子、氣候因子、地貌因子、水文因子、土壤因子、社會因子等,是對所有指標的綜合展現[3]。指標層是對水土保持區劃各影響因素及水土保持區劃指標體系因子層內容的具體體現,其構建應根據水土保持區域具體情況進行,同時要將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相互結合使用,并以定量指標為主,以定性指標為輔,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指標層以及整個水土保持區劃指標體系的功能,進而為我國水土保持區劃提供理論依據與有效工具。
3 水土保持功能定位的評價與方法
3.1水土保持功能定位的評價
以黃土高原8個水土保持功能區為例,采用ARCGIS提供的空間疊加分析功能對這8個功能區重要性評價分布圖進行疊加分析,選取其中重要性綜合指數區域可以得到高原水土保持重要功能區劃圖[4]。接著,按照留大去小原則將該圖與水土保持區劃三級區圖進行空間疊加分析,對三級區內重要性面積最大的水土保持功能進行保留,每個三級區保留1至2個水土保持功能即可。然后,按照既定的命名編碼規則與各功能符號(包括保土、蓄水、防沙、攔沙、防災、生態維護等)可以得到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區劃的三級劃分方案與功能定位。
3.2水土保持功能指標體系的構建
由于水土保持功能影響因素非常之多,且與經濟和社會要素之間的關聯性非常強,所以本文將社會、經濟要素作為水土保持功能指標體系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5]。與水土保持區劃指標體系的構建相同,水土保持功能指標體系的構建也需要將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相互結合使用,并在綜合考慮國家生態功能與主體功能區劃的基礎上,建立水土保持功能排序指標體系,結合層析分析法對水土保持功能進行排序,以便在獲取指標信息的同時,確定出水土保持的最主要功能。
4 結語
總之,雖然我國水土保持區劃與功能定位仍存在較多問題,現有研究水平也較低,但隨著水土保持區劃指標體系與水土保持功能指標體系建設的不斷完善,對社會、經濟要素考慮的越來越充分,相信我國水土保持區劃與功能定位水平必定會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王雪.生態涵養發展型縣域主體功能區劃研究[D].西南大學,2014.
[2]王冰.淮河流域不同類型區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定位及管理政策[D].山東農業大學,2014.
[3]甘立彩.基于生態功能評價的小尺度生態功能區劃研究[D].西南大學,2010.
[4]孫秀美.基于GIS的山東沂沭泗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功能評價及區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
[5]楊永峰.基于多重分析的山東省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劃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