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波
摘 要:隨著小組合作學習在我校的頻繁運用,我發現一些合作學習的效果并不像預期的那樣好,課堂上熱鬧的討論,而實際上卻收效甚微,像這種花費了大量時間討論,結果卻不令人滿意的合作學習是每個教師都不愿面對的。那么,如何才能使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學中真正發揮作用呢?筆者從以下幾方面來實施。
關鍵詞:小組合作;討論;教學;實效性
一、激勵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能否真正發揮作用,首先取決于學生的參與度。就目前來看,小組“合作”的表面化形式較為嚴重。能力強、善于表達的學生易獲得更多的參與機會,而性格內向的學生可能成為“觀眾”;那些成績較差,自暴自棄的學生根本不參與,甚至把合作學習看作是交頭接耳的好時機。因此,鼓勵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合作,讓學生懂得并體驗合作既是個體行為又是集體行為,使他們既有選擇角色的意識和能力,又能服從合作的需要,變換角色的意識和能力,是提高合作效率的關鍵。
二、小組合作重在提高實效性
參與是合作學習的前提,而合作的實效性才是合作學習的核心。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合作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合理分配小組人員
1.人員的數量要適當。憑著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四人小組較為合理。這樣的小組最有利于發揮小組的優勢。能保證每個成員都有積極參與的機會,可較為充分地使小組內產生各種有利于討論的觀點,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
2.個性的差異要考慮。就是根據性別比例、興趣愛好、學習水準、交往技能等差異合理搭配組成小組。如:將男生和女生、優秀生、中等生和學有困難的、性格外向的和內向的分到一起。形成一種互補,發揮出最大的團隊學習成效。
(二)規范的活動操作
1.合作活動有秩序。小組合作并非如想象那么簡單。小組討論組織得好,每個學生都能從小組中得到更多的幫助。小組合作時,開始一般由能力較強的擔任,其職責是組織小組內部發言的順序,記錄發言的主要內容,綜合四人的意見,作為中心發言人代表本組參與全班的討論。這樣能很好培養學生平等合作的意識。
2.合作活動有要求。科學分組后,教師須要向學生講明合作的要求。①不講與學習無關的話題;②先做后說,先想好后表達,做有準備的發言;③學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記住別人發言的要點,學會質疑。聽不懂時,請對方作進一步的解釋。
3.小組之間有競爭。組內交流是有效合作的基本保障。在組內交流的同時,還可通過開展組間競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組內凝聚力,培養團隊精神,提高小組合作的實效性。總之,組織的活動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做到收放自如。
(三)合作的時機要把握好
合作學習有很多其他學習方式沒有的價值,但并非什么都值得合作學習。一般來說,以下情況較適合小組合作:
1.當學生個人獨立操作時間和條件不充足時,通過小組合作既保證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又讓學生真正體會合作的意義。
2.當學生獨立思考出現困難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學生之間展開討論,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再給予指導,提供一些暗示、輔助工具或材料,使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和提出問題→提出假設→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
3.當學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但彼此間不統一或有爭議時,通過小組討論,課堂散而不亂,但問題卻越辯越明,收到很好的學習效果,同時學生的個性也得到尊重和發揮,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當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僅靠個人的思考不全面時,通過合作學習,可從別的學生那里學到解決問題的另外一些思路、方法,培養學生全面考慮問題,拓展解題思路。
(四)重視教師的角色定位
合作學習是否更具實效,教師的因素不可忽視。事實上,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除了在活動之前充當鼓勵者外,在提出供小組討論或調查的問題或任務時,教師充當的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小組開展合作與交流的時,教師的角色又變為一個促進者和合作者。在指導全班學生共同完成對新知識的總結、提煉與應用時,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一個指導者。
總之,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出了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實踐過程中,部分教師對合作學習缺乏理性的認識,從而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我認為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絕不是一種簡單的程式化,不應該成一種外部強加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內部需要的自然過程,這是新課程所積極倡導和當前課堂教學所必需的。只有充分地鼓勵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每個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這樣“合作學習”才能發揮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