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建國
摘 要 20世紀在新聞專業主義話語的推動之下,記者職業獲得了社會認同,從事該職業的人群其所具有的身份也逐漸清晰起來。但是,在21世紀互聯網的沖擊下,逐漸讓新聞專業主義話語失去了原有的說服力,同時也讓記者的身份又逐漸變得模糊起來,讓記者成了很難去準確定義的一個職業。面對這樣的境況,記者需要對自己做出重新的定位,在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的道路上不斷尋求職業身份的定位。
關鍵詞 記者;身份認同;構建消解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8-0132-01
我們知道社會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會對不同職業的身份產生認同感,記者這一身份也在其中,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構建主義認為,整個社會對于媒體記者身份的認同處在一個一直在不斷的發展的階段。這種思想使得人們在認識個體時會認為個體是可為的、可變的。記者的職業身份認同感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構建起來的,并且要緊密的聯系社會的有關群體、整個大的社會環境以及社會的組織架構等才能增加有著特定身份和職業的記者的有關經驗。
1 記者職業身份的形成
早在19世紀的美國,記者這一職業便已經出現,但大多數的記者都屬于兼職,收入偏低且社會的認可度并不高。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記者在當時就屬于為了酬勞而進行寫作的一群人,但是所獲得的酬勞其實并不高。因此,對于當時的記者而言,這一職業只是一個兼職的工作。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巨型的新聞機構便出現了,因為新聞機構對于記者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在教育領域,大學的教育中為了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開始設立新聞專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相關的新聞教育。同時,新聞界也建立起了屬于關于該行業的協會,對記者行業的諸多理念與規范進行了確認,比如:記者在面對新聞采編時應當保持公正、公平、公開的姿態等。結合有關學者的理論,記者在整個社會中不斷變化的地位表明記者這一職位越來越具有社會學方面的意義。
對某一職業只是單單運用知識以及職業組織進行組織與規范,往往會存在很多不利之處。在新聞職業化的發展過程中,專業主義話語對整個行業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個有知識與能力的人并不是職業化的象征,職業化的形成更需要有著為該行業的專業主義標準。打造名記者就成為了講述專業主義標準的重要方式之一。榜樣在闡述該職業的價值與意義時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記者頭上的光環變亮使得從事該職業的人群得到了更多的社會認同,從而職業化的形成也就隨之而產生。
2 記者身份認同的建構與消解
在如今,有很多記者會對自己的職業進行描述時會出現如下的幾個頻率較多的形容詞:“觀察家”“公共利益的看門狗”“社會的守望者”“啄木鳥”等。這些形容詞的背后其實隱含著更為豐富的涵義,同時為我們建構記者身份認同提供了重要的指引
方向。
2.1 職業意識形成的認同
根據調查顯示,很多記者的職業意識覺醒與職業規范的確立是在逐漸的實踐過程之中形成的。例如《中國青年報》的很多職業人,會非常想要突破一些傳統的,諸如國家與媒體之間固有的一些邊界問題,這些職業人經常會這樣認為:“《中國青年報》有關的領導一直在打擦邊球,處于中層甚至是下層的人員一般都是一些較為年輕的主任以及記者編輯,他們能向前突破就向前突破,遇到阻礙之后再另說。”在新聞記者看來,每一次小小的突破將會導致一種新型慣例的產生,而這對新聞記者而言無疑是非常有利的,它可以幫助各大報社以至于整個的行業去不斷的進行積累以形成整個行業所應該共同去遵守的專業性的道德規范。在記者工作中,“親歷”的心理會促使記者來建立起自己的職業權威。他們將“人民”的知情權作為了自身職業的良心,通過一些事實的報道來敲擊這些記者的職業良心。在這一過程之中,記者群體的自我意識會的得到逐漸發展,同時,這些東西也在反過來不斷影響著記者的工作。
2.2 記者群體內部對職業身份的認同
對于記者這一群體中,內部之間的身份認同能夠對構建記者身份發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通過一些討論、處罰、批評等等大家會形成一些“不允許”做法的共識。通過對記者群體內部的討論與借鑒在同行之中國經過實踐協商而進行的“言傳身教”能夠有效的實現身份認同的內化。
2.3 記者職業身份認同的消解
與所有行業一樣,身份認同與記者薪酬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就一般情況而言,擁有的薪酬越高其職業身份認同度也會隨之越高。新聞行業不僅能夠很好地體現這一特征,而且表現地更為復雜。當下各大報社雖然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大,產出不斷增多,但其獲得的稿酬收入卻偏低,因此從多方面對記者收入進行補償的機制便隨之而產生。在收入多元化的影響之下,會出現普遍不敬業的現象,而這一現象在中國卻是非常關鍵的大問題。在談及一些記者將收紅包作為一種薪酬低的補償時,都認為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面對報業利潤不斷下滑的情況之下,多元收入變得越來越多且越來越重要,因為很多記者便難以獨善其身。
3 總結
就如今的發展情況來看,以前新聞方面的專業話語的說服力在逐漸下降,越來越多的媒體記者也變得不再那么神圣。如何使記者能夠在傳統媒體中獲得更多的生存機會成為了其發展的一大目標。在時代發展的大洪流中,記者應當在尋求自身職業身份認同的道路上進行更多更為有價值與意義的探索,只有這樣才能夠不被湮沒在時代的洪流之中,才有可能逆流而上,尋找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的
道路。
參考文獻
[1]何佳妮.中國新聞記者職業身份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1.
[2]鄭一卉.互聯網時代:誰是記者?——對記者職業身份的思考[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7):126-129.
[3]王肖瀟.從身份認同看建國后記者的職業身份轉變[J].新聞傳播,2011(6):129-130.
[4]李娟.職業記者在微博使用中的自我呈現——基于新浪微博加V認證記者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2.
[5]馮劍俠.“無冕皇后”還是“交際花”——民國女記者的媒介形象與身份建構[C]//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