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娟
據統計,小學生探究科學的主要方法是靠觀察和探究實驗,老師要按照有效的方法和科學依據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對科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本文是對小學科學教學中觀察實驗設計的依據和方法進行的分析。
一、觀察實驗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作用
探究式的學習方法是小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方法,因此,觀察和實驗對小學生學習科學起著關鍵的作用。國家教育機構考慮的比較全面,對于小學科學學習內容是結合實際生活來設置的,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和學習知識,去認識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其作用,所以,關于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不會有明確的要求。而科學理論必須是要遵循事實的,事實理論分為兩種,分別分為客觀事實和科學事實。客觀事實和科學事實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它們之前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不夠強,沒有成年人的邏輯以及認真的態度,所以,通過觀察實驗希望能夠加強小學生對科學知識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運用觀察實驗的方法,這對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觀察實驗可以充分證實科學理論的合理性。在小學教學活動中,老師和學生觀察實驗事物的變化,從而會得到合理的實驗結果,這個實驗結果是對理論知識的證實,以此讓學生對科學知識有進一步的了解。觀察實驗提高學生對科學理論的認知。小學生對事物好奇心比較大,可以通過觀察實驗,讓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產生興趣,主動積極地學習,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觀察實驗設計的依據和操作方法
1.探尋因果關系的觀察實驗
世界的萬物是存在著相互聯系的,有因必有果,所以,實驗過程中要按照這個因果聯系來探究。將這個因果關系聯系起來通過觀察實驗進行歸納。這種科學理論中的歸納并不全面化,可以通過合理的歸納進行推理,以此來證實科學理論知識。為了更好地探尋因果關系,我們會運用到三種方法,求同法、求異法和共變法。求同法是利用不同情境進行多個實驗,最后來驗證一個正確的科學理論。然后師生通過這種方法來歸納推理。求異法是在實驗過程中,觀察一個因素會不會有不同的效果,然后對比不同的效果做出正確結論。共變法是一樣的條件下,一個因素會影響著另一個因素的變化,對這兩個因素的關系作以判斷。
師:植物一生是從種子開始的,那么種子發芽需要什么條件?
讓學生展開討論綠豆種子發芽到底需要什么條件。
學生:討論種子發芽需要哪些條件,學生會討論出需要土壤、水分、空氣、溫度、陽光等條件。
師:那么大家想想,依據經驗猜測綠豆種子發芽必需的條件。
學生:綠豆種子發芽必需的條件有:水分、空氣和適宜的溫度。
師:為了探究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首先我們選擇一個研究條件,那么選擇什么?
學生:充分討論之后可能會選擇水分,可能會選擇適宜的溫度,也可能會選擇空氣。
師:這里我們選擇水分為研究對象,讓學生討論怎么進行實驗。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確定實驗設計方案,并寫出實驗計劃。
實驗計劃
提出問題:綠豆種子發芽必須需要水嗎?
推測:綠豆種子發芽必須需要水。
兩個組相同的條件:溫度,空氣,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綠豆種子。
兩個組不同的條件:水。
實驗方法:實驗分兩組,一組種子得到水,保持濕潤為實驗組;一組得不到水,保持干燥為對照組,這個實驗至少要有兩組同時進行。首先讓學生用放大鏡觀察種子,觀測它們的大小,讓學生記錄它們的大小,并用適當的詞匯描述。
準備好實驗所需的材料,想清楚操作方法。步驟:(1)首先準備兩個不漏水的盒子。(2)在兩個盒子內墊紙巾并按三個洞。(3)在紙巾上各放三顆綠豆種子。(4)往一個紙巾上滴水,另一個不滴水。(5)最后給它們進行編號,堅持每天觀察種子的變化,把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
2.利用學生知覺特性的觀察實驗設計
在小學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如果想發揮觀察實驗的結果,必須要利用學生知覺特征。觀察部分可以帶動學生的知覺系統,從而可以對實驗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實驗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知覺理解程度和選擇方向,從而使學生對觀察實驗產生興趣,有信心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綜上所述,在小學課程中要對科學教學重視起來,科學教學能夠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正確認識,在觀察和實驗中提高學生對科學的探索,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根據學生的知覺特征尋求和驗證事物的因果關系,從而得出合理的科學結論。因此,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具體科學課堂的內容,利用有效合理的觀察和實驗方法。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