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
中小學德育工作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國家的未來和命運。黨中央國務院多次下發重要文件強調加強全體公民道德意識,尤其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而農村中小學的各方面條件相對比較薄弱,在德育工作的加強方面有一定難度,但是農村中小學更應重視德育工作的開展與深入。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務工,這些孩子中有95%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留守兒童的心理是有其特殊性的,他們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情感冷漠,自卑心強
0~14歲的兒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法則的關鍵時期,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和缺乏溝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溫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關愛。留守兒童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不太愿意與外界接觸,不少留守兒童情緒消極,失落自卑,自我評價偏低。
2.厭學情緒嚴重
學習和教育促進小學兒童情緒的發展,情緒的發展又成為制約兒童認知活動,影響小學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因素。處于兒童階段的學生,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是可塑性極大的時期,他們的品德、觀念、行為習慣都在形成中。學習是影響學生發展的主導因素。而留守兒童大多屬于隔代撫養,祖輩對晚輩大多比較溺愛,父母對孩子的關于很多時候只停留在物質層面,無法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目前農村中流行的亞文化,如“讀書沒用,就打工掙錢”之類的話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個錯誤的引導作用,造成許多留守兒童有厭學甚至放棄學習的心理。
3.缺乏安全感,叛逆心強
留守兒童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懷疑,他們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常常拒人于千里之外,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充滿不信任,這種不信任導致他們的逆反心理極強,對抗情緒嚴重。在家里喜歡與家長對著干,在學校喜歡和老師對著干,常表現為“不聽話”“不禮貌”等。
4.心理負擔重,情緒焦慮
由于父母在外務工,留守孩從父母那里體會到在外奮斗的艱辛和無奈,父母也常借此教育孩子要努力讀書,并對他們寄予很高的期望。如果考試成績不理想,則會受到父母的責怪,內心也會覺得對不起父母的辛苦付出。因此,他們的心理負擔比較中,也經常焦慮。
5.道德判斷能力差,越軌行為嚴重
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從“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的階段,但是要形成自律意識卻不是那么簡單。由于沒有父母的管束,加之祖輩的寬容,留守兒童極易受不良因素的影響。認知程度不夠高導致他們常被年長的人利用參加一些盜竊、斗毆等違法行為。
農村中小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告訴德育工作者,有必要將這些心理特點重視起來,并在德育過程中能運用心理學的知識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了解德育的對象,才能走進他們的心,德育效果自然會事半功倍。
二、德育教師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影響因素
當前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普遍存在重活動開展,輕心理培育;重抽象灌輸,輕情感體驗;重課內教育,輕課外實踐;重共性要求,輕個性呵護的傾向,導致德育針對性不夠強,實效性不夠高。有必要針對學生心理特征開展德育:
1.根據德育對象的需要心理施教
農村中小學生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心理承受能力比較脆弱,他們的心理需要與城里的學生不同。他們往往有更急切的被關愛的需要,不僅是在物質方面,更是在精神方面。尤其是留守兒童,他們內心世界很少會愿意敞開,孤僻的他們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但是他們也渴望被了解、被愛。在學習方面,如果成績不理想,他們容易形成自卑感,如果教師進而施壓,他們就更加逆反,不愿意學習。因此,教師的教學不能單純地停留在“灌輸”階段,一味地灌輸并不能使得學生良好地“吸收”。在德育實踐中,很多“灌輸”其實沒有產生期望的效果。因此,需要探索“灌輸”和“需要”有沒有內在的聯系。有根據地對學生進行德育,在滿足學生心理需要的基礎上,德育工作就能更順利地開展。
2.德育的疏導方針及其心理依據
德育要能夠被對象所接受,一要靠內容正確,二要靠方式方法得當。疏導方針不但對方式方法起指導作用,而且還能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發生影響,因為顯而易見,疏導的過程也是發現問題的過程,也是增強針對性內容的過程。疏導即疏通和引導,與“灌輸”是相輔相成的,在德育過程中,疏導是極其重要的。
德育疏導方針是要對學生不同的思想觀點進行疏通,讓他們暢所欲言,并且把不同的思想觀念引導到正確的思想觀念上來,用以指導他們的行動。疏導方針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基于德育對象的心理差異和接受心理規律。每個學生作為一個個體,心理和行為都存在著差異,在對其進行疏導的過程中要注重他們的個體差異,因人而異進行教育。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