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周黎
小學作文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應積極推動個性化教學,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個性特征,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我,展現自己與眾不同的一面。本文著重探究當前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文教學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對癥下藥,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文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分析
1.作文內容缺乏可讀性,語言空洞
在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文教學過程中,小學生不善于尋找寫作對象,并且在描寫人物或事件對象過程中容易陷入“流水賬”的誤區,導致作文內容缺乏可讀性,語言也空洞乏味。另外,由于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考查和培養,因而導致學生語言組織水平低下,最終影響了作文表達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難忘的一天》時,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課文中揭示的主題寫一篇作文,描述自己心目中“最難忘的一天”。部分學生未能理解“最難忘”的深層含義,因而將自己一天中的日常生活,如刷牙洗臉、吃飯睡覺等,全部寫進了作文中,再加之語言描述缺乏生動性,最終變成了“流水賬”一般的作文,讀來令人深感乏味。
2.學生對作文學習有抵觸情緒
學生對作文學習產生抵觸情緒,這一現象在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在于教學者未能在作文教學中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加之運用了不適宜的教學方法,最終使得作文教學變得枯燥乏味。另外,小學生性格活潑好動,而作文學習要求學生必須靜下心來觀察和思考,這與小學生的天性產生了矛盾,因此教學者必須將作文教學從課堂上延伸到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中,營造適宜小學生作文學習的氛圍。
3.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存在諸多不足
小學語文教師在個性化作文教學過程中容易將傳統觀念融入其中,忽視了語文教學和作文教學之間的差異性,只是一味地給學生布置寫作任務,卻未能及時地檢查和批改學生的作文,沒有十分有效地獲取學生的反饋信息,對學生的作文學習情況不甚了解。
另外,教師在個性化作文教學過程中采取的教學手段過于簡單機械,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大多數時間都停留在理論教學上,在布置寫作練習時也缺乏針對性,難以收獲顯著的教學效果。教師為了保證課堂教學時間,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發揮,將作文教學課堂變成了自己的“一言堂”。
二、小學語文個性化教學的基本策略
1.培養學生勤于閱讀的習慣,積累寫作素材
首先,在培養小學生閱讀習慣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確立閱讀方向,指導學生閱讀哪一方面的書籍;還要綜合考慮學生的興趣、接受水平等因素,優先選擇適宜學生閱讀的內容;同時還要善于聯系教材內容,保證閱讀的針對性。
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閱讀過程中勤于動筆、善于記錄的能力。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閱讀不能走馬觀花,要一邊思考一邊記錄,增強對書本中知識的印象,否則就是白白浪費了時間。學生不僅要記錄下名言佳句,還要記錄下自己彼時彼刻的閱讀心得,在思考中提升自我。
2.實施興趣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要消除學生對寫作的抵觸情緒,就必須使學生發現寫作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為此,教師可以變換作文教學的方式,將課堂搬到課外,在實踐活動中開展作文教學。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課文《柳樹醒了》時,教師要求學生寫一篇和“春天”有關的作文。為了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教師組織學生外出春游,切身感受春天的景色,再鼓勵學生講述自己的春游感悟,而這些內容無疑是最佳的寫作素材。
3.尊重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打破教學桎梏
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文教學就是要鼓勵每一個學生都能提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展現出各自不一樣的寫作風格。為此,教師要營造活潑互動的作文教學氛圍,尊重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這篇課文時,在正式開始教學之前,教師要求學生通讀課文,再根據自己的閱讀感受續寫課文,形成一篇作文。結合課文內容激發學生作文學習中的想象力,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講故事”的能力。
綜上所述,推動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文教學有利于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實現創新性學習的目標。在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對學生的個性特征進行更加細致全面的分析,力求抓住每個學生身上的亮點,以積極主動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展開想象力。盡管在個性化作文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但教學者只要堅持“個性化”這個方向不動搖,就一定能制訂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
(作者單位:江西省玉山縣臨湖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