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榮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全盤包辦,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閱讀,讓他們在積極的情感思維中汲取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在自我感悟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那么,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該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主動閱讀呢?
一、構建教學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實物來創設教學情境,引導他們自己觀察,讓他們在觀察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蘇教版教材中的《荷花》,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們走進公園,在公園里看看荷花,說一說荷花的樣子,荷花的特點。在如此的情境中,既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荷花,又能激起他們對課文內容的興趣,讓他們更加專注于課文的閱讀。
情境的創設也可以借助多媒體,多媒體可以把聲音、圖片、動畫融于一體,可以讓學生享受到視覺盛宴。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模擬真實情境,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抽象為具體,再現課文內容,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例如:在教《霧凇》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優勢,把霧凇的奇景融入課件中,看著大屏幕欣賞霧凇,讀著課文,品味霧凇,并用話語和音樂為輔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為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做好鋪墊。
二、提出有效的問題,誘發學生主動閱讀
設計合理有效的問題,是促進學生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徑。因為提問可以促進學生思考,并能突出授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當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活躍的狀態時,他們的注意力也就會更加集中,他們的閱讀也就會更有效。在上課伊始,我們可以用問題來導入新課,以此來激起學生的探究愿望。
例如:在教《水上飛機》時,教師可以問學生:“什么是水上飛機?水上飛機是什么樣子的呢?”學生聽了這樣的問題,他們的探究欲望立刻就被點燃了。他們會因為問題而迫不及待地翻閱課本,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知識。可見,有效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還能引發他們的閱讀期待,為他們進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朗讀對于閱讀教學也非常重要,在朗讀中能感悟詞句的含義,在朗讀中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因此,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從小處入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讓他們多讀課文,在讀中感悟,使課文內容理解得更深刻。
三、激勵性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
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的評價,要綜合考查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關注其閱讀興趣與價值取向、閱讀方法與習慣,也要關注其閱讀面和閱讀量,以及選擇閱讀材料的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時,我們關注課程標準的要求,把評價體制與閱讀教學緊密結合,用激勵性評價帶動學生的情緒,讓他們在評價的推動下獲取成功感受,并能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閱讀學習中。
于永正老師就非常善于運用評價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一次聆聽他的教學時,他聽了一位男生的朗讀,主動走上前去,面帶微笑和這位男生握手,并真誠地說:“你讀得太好了,播音員也不過如此。在讀這篇課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學們想再聽你朗讀一遍。”他這樣的評價讓那個男孩非常激動,聽課的老師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我相信,這掌聲既是送給精彩表現的學生,更是送給對學生進行真誠評價的于老師。如此的課堂中,學生閱讀的激情越來越濃,他們的語文學習不再枯燥,他們真正享受到了語文帶給他們的樂趣。
四、閱讀與寫作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
閱讀是語言輸入,而寫作則是語言輸出。要想寫好作文,閱讀是至關重要的。當然,這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需要教師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他們勤于動手,勤于練筆的習慣。我們可以依托教材口,找準聚集點,捕捉契機,依據學生的特點,變換角度,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并把學生引入情景,吸引他們主動地去探索延伸。
例如:在教《霧凇》時,可先布置學生上網搜索有關霧凇的圖片,讓他們初步了解霧凇的樣子,形成的原因。之后,在課上指導閱讀時,要一步一步地教會學生如何寫景,看看作者是怎樣闡述的。當學生的寫作欲望被激起時,再讓學生寫一寫家鄉具有特色的景物。由課文衍生到寫作,讓學生讀寫結合,并課課都有小練筆。時間長了,即使教師不布置,他們也會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會穩步上升。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用各種方式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當然,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我們也要不斷地總結、探索,探尋出學生喜歡的課堂,讓他們真正地愛上閱讀,沉浸在閱讀教學中,享受閱讀的樂趣。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