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有
探究對于兒童來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性,同時,對于教學來說又是一種難得的、寶貴的教育資源,教學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自己去發現。下面僅從四個方面談談如何在探究中學習數學。
一、注重激發探究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把需要解決的課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于各種各樣符合學生實際的知識基礎之中,在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求知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在學生的心理上制造一種懸念,從而使學生的注意、興趣、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懸念可以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沖突引發。比如,在教學“循環小數”一課時出示1÷4和1÷3兩個算式,請學生列式計算。學生算到第二題時產生疑惑:怎么除不盡呢?老師大概出錯題目了。學生處于“憤”和“悱”的狀態,急切等待老師的解答,此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學習的內容,這樣,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為學生主動探究奠定了基礎。
二、注重培養探究學習的能力
學生是探究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指導者、幫助者、組織者、合作者?!白钪匾闹R是方法?!苯處熞探o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并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能力,個性差異等來組織調控學生活動,必要時給予及時地指導和幫助,使學生在探究中學習,讓學生有法可循。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教者從復習長方形的面積入手引導學生展開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來源”的探究,并通過以下三個環節進行:一是讓學生猜一猜,長方形面積的大小與它的長和寬有關,那么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大小會與它的什么有關?二是讓學生操作: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長方形,化未知為已知。三是讓學生推導,研究拼成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關系,根據其內在的聯系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回顧整個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思維方法:猜想、轉化、推導,這樣,在整個探究活動中,使學生在獲得結論的同時,掌握了學習的方法。
三、在操作中促進學生探究發現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探索和研究所提出的問題,通過動手操作、實驗、討論、交流等方式,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俗話說:“眼見十遍,不如手做一遍?!辈僮魇撬季S的基礎和源泉,是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知識的良好方法。通過“變靜為動”“變幻為實”,拼擺學具,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同具體的實物結合起來,有效地促進學生投入到探究發現的學習活動中去。
我在教學“角的度量”時,首先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量角的方法,小組探索,親身實驗,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找到了多種量角的方法。大部分學生是常規的量角方法,但有一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方法:先將量角器蓋在角的上面,然后只要將量角器的中心與角的頂點重合,就能量出角的度數,至于零刻度線與角是否重合不必考慮。上述教學活動中正是活動觸發了學生的創新靈感,也許這種量角的方法并不是一種簡便的方法,但卻實現了對常規量角方法的突破,是學生在已有認知結構基礎上的重新建構,較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意識。
四、在練習中延伸學生的探究思維
目前,有許多教師認為練習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對于練習活動的設計,教師常常隨意為之,通常是拿一些現成的習題應付了事。然而設計數學練習除了要注意培養學生一般思維品質的基礎外,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思維的創新。例如:我們要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適當開展實踐活動(學生實踐性作業)的研究。這些實踐活動具有廣泛的范圍,利用實物探索數量和圖形的意義的活動、調查活動、綜合應用知識的活動、探究活動和提出新問題的活動等。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創造力,鼓勵兒童嘗試新的方法,進行合作交流和大膽探索。如:小學二年級下冊56頁第5題計算,35+14÷7、3+5×9、8×(45-38)、(22+18)÷8、6×5+3、60-15-35,看似題目中只要求計算,但因為教材剛剛學完四則混合運算,所以在處理此題的過程中,完全可以讓學生觀察之后說一說在計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先算乘除后算加減,先算括號里邊再算括號外邊的)有何小竅門?(最后一道可以用簡便算法)小小計算題作為課堂練習也應重視。課后習題,一要教給孩子學會抓住題的要求中重點詞來理解題意,二是尋求數學問題解決的規律。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不但能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而且能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吉林省蛟河市池水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