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倫
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人最重要的不是頭腦,而是指導頭腦的東西。”所謂指導頭腦的東西就是人的核心素養。數學核心素養是數學的本質,更是數學學習的靈魂,數學核心素養是提升數學學習質量的核心要素。如果把數學課程當作海洋,那么數學課堂就是船兒,學生是一個個船員,數學核心素養猶如船槳,幫助學生將船兒劃向遠方。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當今數學教學的一種導向。《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煉出數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等十大核心素養,推理能力便是其中的一種重要核心素養。數學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形式,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方法,也是一種數學思想,推理能力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然而,許多數學教師對學生推理能力的價值認識不足,在教學中不夠注重推理能力這一核心素養的培養,尤其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只注重結果而輕視推理過程。筆者在多年的數學教學中,能夠更新觀念,充分認識到推理能力的重要性,在數學教學中叫醒學生的多種器官,開啟“四動”策略,在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方式中喚醒和激勵學生自主發展推理能力,孕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一、動眼觀察,黙察洞悉,素材感知比較中催生推理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在觀察、猜想、驗證等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能力。推理能力的培養貫穿于各種學習活動過程之中,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伽利略說過:“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中得來。”觀察,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數學學習的一種最為基本且直接的活動方式,是開啟學生推理活動的窗口。
“在觀察中尋找奧秘,在奧秘中尋找快樂。”許多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觀察活動時,多數觀察只是停留于淺表層次的觀看,學生的觀察浮光掠影,觀察活動不夠深入深刻,不注重其中存在的邏輯關系。我在數學教學中組織觀察活動時,不但解放學生雙眼,讓學生自主觀察,還注意引導學生轉換觀察角度,拓寬觀察視野,在默察洞悉中開展推理活動,通過素材的感知與比較,催生學生一種積極的推理意識。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簡單的周期》一課,是讓學生經歷發現規律的過程,對物體排列現象的后續排列情況做出判斷,是培養學生的一種推理能力的教學內容。教學中,我在出示了情景圖后,讓學生自由觀察圖中的物體,學生充分觀察后進行匯報,有的學生說:“圖中的景物真漂亮。”有的說:“美麗的盆花排列得整整齊齊。”還有的學生說:“彩旗招展,好有氣派。”學生的回答告訴我們:他們觀察的視角偏離了學習目標中心,于是,我就引導學生重新確立觀察的角度,請他們觀察物體的排列有何共同特點?當學生發現圖中的物體擺放都有一定的規律后,我就問:“如果讓你接著這些物體擺下去,你該擺放哪一種顏色的物體?”學生聽后都紛紛沉思,“要判斷接下去擺放哪一種顏色物體,我們該怎么辦?”我稍作提示說。“我們得先找出各種物體擺放的規律,然后再根據規律進行推理,從而推導出接下去所要擺放物體的顏色。”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明晰了思路方向,激發了推理意識。“那就請同學們小組合作來解決這個問題吧。”我將觀察推理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觀察中的洞察力,引導他們在細致地觀察中抽絲剝繭,剔除無關要素,把握實質性特征,在對豐富的素材感知中去粗留精、去偽存真,通過經歷推理過程,感悟推理價值,萌生推理意識。
二、動腦猜想,縱橫想象,聯想類比歸納中催發合情推理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讓學生多經歷“以合情推理做出猜想,以演繹推理做出證明”的過程。推理能力培養的核心是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合情推理是小學數學學習中最為重要的一項推理形式,它是從特殊現象中發現推導出一般性的結論的推理方式。思維合情推理離不開猜想,猜想是發展合情推理的助燃劑,猜想與合情推理是創造的噴泉。
“一旦科學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贏得勝利。”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激活學生大腦,鼓勵學生猜想,讓他們在自由想象中將事物之間縱橫聯系,在新舊知識之間搭建聯通橋梁,通過類比推理與歸納推理等方法,讓思維馳騁于想象的天空,不斷催發學生的合情推理。猜想雖然是一種或然性推理,但猜想不是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而是一種有理有據的科學幻想,我在教學中著重引導學生學會合理猜想,掌握猜想的方法和推理的思路,懂得根據合情推理做出猜想。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時,我通過演示提問的方式直接導入新課,我給學生出示了一張正方形白紙,邊表演邊提問:“將一張正方形紙對折,其中的一份用什么分數表示?”“二分之一。”學生很快做出回答,我接著問道:“繼續將正方形紙對折一次,得到一個與二分之一相等的分數是多少?”“四分之二。”我邊折邊展示給學生觀看驗證,在學生觀察檢驗后,我引導學生猜想:“將正方形紙對折三次后可以得到一個什么分數與二分之一相等?”“請大家展開想象,你還能猜想到哪些分數與二分之一相等,這些分數之間有何聯系?”孩子們根據前兩次的現象進行聯想,通過類比推理,依據前兩次對折后得到的分數分母和分子間的變化做出猜想,得到八分之四、十六分之八等許多分數,為了了解和把握他們的推理過程,我要求學生說說猜想的依據,在他們說出猜想理由后,我再引導他們對這些分數分別與二分之一作比較,通過觀察比較,學生自主歸納推導出分數的基本性質。最后,為了深入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我又引導學生聯想“商不變的規律”,將其與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縱橫對比,尋找出他們之間的聯系,學生根據“分數的分子相當于除法中的被除數,分母相當于除數,分數值相當于商”,通過合情推理進一步得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從而在聯想類比中深刻認識和理解了分數的基本性質。
盧梭說過:“現實的世界是有限度的,想象的世界是無涯際的。”猜想是推理的有力翅膀,它會帶著學生的思維自由翱翔于無邊的數學天空。讓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激勵學生動腦猜想,激活學生想象思維,激引學生在類比歸納中合情推理。
三、動手操作,實驗驗證,數據分析證明中催長演繹推理
演繹推理是一種從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性推理,演繹推理常應用于數學證明,演繹推理主要是對假說做出推論,需要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式來驗證假設。演繹推理這種嚴格的邏輯推理使人的思維具有更強的嚴密性,演繹推理是數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式,對數學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加強演繹推理能力的培養。
伽利略說過:“一切推理都必須從實驗中得來。”實驗是檢驗真理的一種實踐性活動,是驗證演繹推理正確性的重要手段,學生通過自主動手操作,在實驗中搜集數據,通過對客觀真實數據的分析,從而驗證自己的假設,并進一步催長演繹推理思維,在反思總結中積累推理經驗,提升演繹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可能性》一課中,對事件發生可能性的預測是一種推理,由于事件發展具有隨機性,因而推理就顯得較為困難,為此,我在教學中設計安排了實驗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手實驗來驗證假設,在實驗中完成推理的過程。例如:教學“在袋中放入一個紅球與一個黃球,任意摸出一個球,可能摸出哪種顏色的球?”雖然學生都能根據生活經驗猜想出:“因為袋中有兩種顏色的球,所以可能摸出的是紅球,也可能是黃球。”“摸到紅球與黃球的可能性相等。”但在沒有經過實驗驗證之前,只能算是一種假設,要想知道假設是否正確,需要通過實驗來驗證,于是,我就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摸球實驗,并記錄下每次摸出的球的顏色。在實驗結束后,我組織學生觀察分析搜集到的數據,通過實驗數據證明了假設的正確性。在接下去的撲克牌游戲中,我先組織學生根據摸球實驗以及生活經驗進行假設:“第一種摸牌游戲中可能出現4種結果。”“第二種游戲中摸到紅桃的可能性大。”在學生假設性推理后,我讓學生玩摸牌游戲,學生在分組實驗中搜集數據,記錄下每種牌的次數,最終根據科學的統計結果證明了假設是正確的。
“在沒有得到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是不能進行推理的,那樣的話,只能是誤入歧途。”實踐出真知,豐富的操作性實驗活動為演繹推理的驗證提供了可靠的證明數據,還促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深化了推理活動,提升了演繹推理能力。
四、動口表達,踴躍展示,回放思考過程中催化推理能力
“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與結果”是數學課程標準對學生提出的重要目標。推理是一種隱性的思維活動,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效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必須將其推理過程顯性化,分析掌握其邏輯推理的程序,以利于幫助梳理和指導學生推理的方法和路徑,助推學生推理能力的提升。
為了了解學生的推理思維過程,幫助學生提高推理能力,我在教學中解放學生的口,為學生搭建了思維展示的舞臺,鼓勵學生動口表達,踴躍展示,在暢所欲言中回放思考過程,在回顧提煉中催化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商不變的規律》時,我在出示了例題中的表格后,直接讓學生先填一填,再觀察比較表格中的被除數、除數和商。在學生完成了該活動后,我重點組織學生進行匯報交流,說說自己的發現,展示自己的想法。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從他們的表述中發現有些推理不夠嚴密,如:“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一個數,商不變。”我讓其他學生對該表述予以討論,在大家的討論中補充完善了商不變的規律,使得推理過程更加科學嚴謹。在學生認識了商不變的規律后,我讓學生根據商不變的規律寫出幾組算式進一步來驗證規律,在學生展示交流時,我讓他們充分闡述思考過程,并組織學生回顧提煉兩次活動,使他們懂得第一次活動屬于歸納推理,第二次活動則是演繹推理,再次提升了他們對兩類推理方式的理解與應用。
口頭表達是展現學生思維過程的最佳途徑,愿教師莫當學生的代言人,讓我們增加學生表達的機會,動口展示推理的過程,催化學生推理能力的拔節。
推理是一項嚴密的思維活動,需要多種器官的協同配合,讓我們啟動學生的多種器官,讓他們親歷感知、猜想、驗證、表達過程,涵養推理能力,豐潤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