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微
滲透生命教育,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也成為課程改革背景下傳統教育的華麗轉身,它破除了以“知識為本”的思想禁錮,為我們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在本文的教學探究中,我正是抱著“走向生本”的教學目標,通過趣味話題、探究活動、展示平臺,親近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突出學生的生命價值,就如何讓我們高中歷史的常態課也能夠充滿生機,煥發活力,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了幾點經驗,希望我們的教學能夠以“學生為本”、以“生命為本”。
一、趣味話題:捕捉生活里的活歷史
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體系更加完整、內容更加豐富,表述考究而簡練,翻開歷史教科書,撲面而來的是厚重而深沉的“歷史味兒”。這對于充滿青春活力的高中生而言,顯得有些乏味,不少學生對于這些已經“泛黃”的過去,興致寥寥,缺乏熱情。既然如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換個方式,嘗試從生活中,捕捉與歷史話題相關的事件及話題,如以歷史人物或事件為背景的影視劇、百家講壇或紀錄片等平臺、鮮活的歷史博物館、以歷史相關的小說、書籍、圖片等等。從這些學生觸碰得到、感受得到的生活話題,呈現更加鮮活的歷史素材,讓學生親近歷史,并以多種觀體驗歷史。
如在教學《辛亥革命》這節課時,我在課前預設中,翻開了自己的旅行相冊,找出了在武漢的“紅色”旅行經歷——參觀位于武漢市的辛亥革命紀念館。在教學設計中,我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將參觀照片及相關資料做成課件,并以“導游”的身份,帶領學生跟隨老師的步伐,一起走進紀念館,聽聽歷史發出的聲音。在這樣的導入情節中,學生興致盎然,他們對老師的生活經歷充滿興趣,對“辛亥革命紀念館”這樣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具體形象,有著更加真實的學習體驗,這可比書本里一本正經的歷史事件顯得有生氣多了。通過這樣的話題形式,我們輕而易舉地導入了本課的教學主題,學生不僅樂意接受,而且充滿熱情,有效地深化了師生之間的互動。
二、探究活動:課題實踐里的真體驗
在“生本”化的歷史課堂中,我們應該倡導以探究活動為支架的教學模式,創設一些以小組為單位的小任務,鼓勵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充分參與到教學互動中,并以多樣化的角色,在小組中發揮作用,達到優勢互補,共同進步。
在教學《偉大的抗日民族戰爭》這堂課中,我嘗試以探究活動為支架,架起歷史課堂的彩虹橋,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到課堂實踐中,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為此,我以“太陽旗幟下的罪惡——眾志成城,抵制外敵——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為活動主線,創設三大探究板塊,以任務驅動教學。如在“太陽旗幟下的罪惡”這一環節中,我從日本軍旗出發,帶領學生掀開日本侵略軍在華犯下的種種罪行,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組合作,從“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分別展開探究。
三、展示平臺:思維碰撞里的共成長
以主題活動為背景的展示平臺是釋放學生個性、彰顯學生生命力與創造力,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的最佳渠道之一。在實際的常態課中,不少教師有任務無展示,在布置任務時“大動干戈”,在驗收環節卻草草收尾,三言兩語就帶過了學生的付出,導致不少學生有被忽視、被冒犯的消極情緒。我以為,在常態課中,我們可以在每個單元的結尾時,設計一堂活動課,為學生搭起展示的舞臺,鼓勵各個小組以多樣化的形式,如演說、角色扮演、成果展示、問卷匯報等形式,分享成果,共同探討,讓他們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學習他人之所長,也彌補自己在觀點上的欠缺,從而實現教與學的有機整合,讓學生當自己的小老師。
如在教學《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這一課后,我在活動課中,創設了“夢回唐朝”的主題實踐活動,以“穿越”這個學生非常喜愛的影視劇處理方式,讓學生回到大唐王朝。在這個活動中,我鼓勵各個小組通過實踐方式闡述“夢回唐朝”的理由。在這個充滿趣味性與開放性的實踐活動中,各個小組都表現得很積極,成員們集思廣益,熱烈討論,有不少奇思妙想悄然生成,比如有一個小組都是女孩子,且體型較胖,她們準備了一個時裝走秀,以行動陳述了自己想要回到唐朝的原因——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在學生妙趣橫生的實踐活動中,教學被推至高潮,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學總結,充滿活力,學生搖身一變,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總之,“走向生本”不僅是我們教學改革的內在需求,同時也是學生自主發展、個性成長的實際渴求。在實際高中歷史教學中,“生本”課堂不應只呈現于興師動眾的觀摩課、公開課、教研課,還應該踏踏實實、真真切切地走進我們的常態課,融入學生學習與成長的第一線,有效地促進學生歷史素養與個性品質的培養,讓他們成為教學的主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姜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