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蕾蕾
現在的小學語文新教材,每個單元的知識點都有比較明顯的分類,有大自然的秀麗風光、有對世間真情的謳歌、有人生哲理的闡發、也有對生命教育的引導……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有所感悟,更重要的是要引領學生對生命有一定的認識,對生命珍惜、尊重、欣賞,在生命過程中學會面對一切困難,使語文學習成為澆灌學生成長的心靈雞湯,潤澤他們的心靈,從而幸福的成長。
一、在教材挖掘中關注生命內涵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我們要善于挖掘關注生命內涵的深層次的資源,實施體驗與感悟的課堂教學,將生命教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如《掌聲》一文,同學們的掌聲幫助腿有殘疾的小英走出了困境,樹立了對生活的信心。通過學習,讓學生感悟伙伴之間的友誼有多么的珍貴,此外,他們也能從中體會到“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一個人身處逆境的時候”。因此,大家要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也不要吝嗇自己的掌聲。
二、從“讀”中知生命的美好
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優秀的作品,主人公的品質會影響讀者,他們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語文教學具有極大的教育空間,許多文學家都具有同樣的生命意識與珍視生命價值的體驗。如古代的屈原、司馬遷、杜甫、范仲淹……現代的魯迅、聞一多、冰心、巴金……國外的安徒生、高爾基、海明威等,都是如此。讀他們的作品,我們能更多地感知生命的美好,筆者經常會與學生一起讀一些經典題材,與他們一起交流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所在,結合文本中主人公對生命價值的追求,討論我們應該用怎樣的一種態度去面對人生,應該具備怎樣的人格與精神去擁抱生活,從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讀《觸摸春天》一文,學生個個都很驚訝也敬佩文中的安靜,她雖是個盲童,卻能攏住一只蝴蝶,學生經過一番討論,得出一致的觀點:誰也留不住春天,誰都有好好生活的權力,誰都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春天,一個繽紛的世界。安靜沒有失去生活的信心,她對生活充滿了無限的熱愛,她用手去觸摸春天,用耳朵傾聽春天,用心去感受春天,他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心靈的春天。而我們這些健康的孩子,怎好去浪費生命呢?由此,孩子們感知了生命是多么的美好,我們應該倍加珍惜它,好好地享用它。
三、在寫作中滲透生命教育
一篇作文好似一面鏡子,它不僅能體現一個人的寫作水平,也能折射出一個人的思想。筆者在平時會將生命教育融合在寫作教學及講評中,以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一次,有幾位同學在知識競賽中沒有獲得好成績,特別沮喪,有的甚至在哭鼻子。事后,筆者找了一個比較恰當的時機讓學生以《咀嚼生活中的挫折》為題寫一篇作文,讓它們對生活中的挫折加以細細品味,將自己的真實的感悟表達出來。最后,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對于失敗都有比較合理的認識,在講評課上,筆者對此都做了肯定,與此同時,筆者也指出了部分學生能寫出激勵人的好文章,但在實際生活中,自己遇上挫折時,卻未必能正確面對,可能會為一點點小事長吁短嘆,淚如雨下。而在人的一生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要有積極面對的態度。接著,筆者又列舉了發生在桑蘭、霍金、貝多芬等人的故事,結合《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文章鼓勵他們要笑對人生的失敗,展現生命的韌勁。語文教學的目標輕輕松松達成了,又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學生正確面對挫折的意識。
四、在拓展中喚醒生命意識
語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要素,文章由語言組成,但絕不僅僅是簡單拼湊堆砌一些字詞句,而是生命意識的符號化,可以說語言的背后站著一個個鮮活的、自我的人。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拓展這些富有生命意識的符號,讓它們在學生的思想意識深處安營扎寨。
筆者經常會利用學校組織的閱讀時間給學生朗讀或推薦一些具有正能量的的文章,以便更好地提高學生生命的意識,從而更好地豐富學生對生命的感悟,希望他們能將童年的困惑、焦慮與不適驅趕出去。當學生進入高年級,有的學生因為基礎差一些會氣餒,筆者會在班上講述《缺點是營養不良的優點》《放大你的優點》等故事,旨在啟發學生接受自身的缺點、劣勢,鼓起勇氣,面對現實,正確定位,奮起直追;當筆者發現有學生缺少愛心,不愛護校園中的花草樹木時,當發現學生不愛護校園花草時,在班上朗誦了《那樹》,希望他們能了解我們大自然中的一切皆有生命,我們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呵護,用心去善待,在拓展中,在悄無聲息中,師生變成了共享精神和生命成長的人。
總之,澆灌語文教學中的生命之花并不容易,它需要教師用大教學觀和大教育觀來澆灌自己,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只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做一個有心人,才能讓生命的價值更加燦爛地在學生心靈中綻放。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新城花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