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家琦
【摘要】企業社會責任是中外學界都非常關注的研究領域,對于我國來說,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建立和諧社會、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那么中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動機有哪些?哪些因素能夠促使企業愿意花費人力財力來承擔社會責任呢?本文從內部、外部兩個方面整理闡述了驅動中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因素,對于如何促進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一定參考意義。
【關鍵詞】社會責任 中國企業 內外部驅動因素
一、企業社會責任概述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學術界興起了關于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廣泛研究和討論。1953年,Bowen在《企業家的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一書中系統提出CSR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這一說法,代替了原有的Social Responsi- bility of Business的說法,其系統的理論闡述引發了業界巨大反響。自此,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企業社會責任領域已經形成一個龐大復雜的理論體系,研究課題包括企業社會責任內涵、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動機、企業社會責任披露情況、企業社會責任行為與財務績效相關性、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對非財務業績的影響、消費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可等等。
雖然已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研究與爭論,學界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內涵依然沒有達成共識。一般來說,企業社會責任促使企業以超越合法合規要求及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視角進行經營,希望企業在滿足合法合規要求的情況下,在產品質量安全、環境保護、員工利益保護、人權保護、社區發展、反腐敗、中小股東及債權人利益保護等諸多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企業應不僅僅考慮股東的利益,還應努力維護員工、社區居民、生態環境等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益。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抽象概念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一系列企業行為指南,包括環境管理制度體系、環保安全產品、員工福利保障、社區發展、科技創新、社會捐助等,企業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中也大多涵蓋這幾部分。
企業社會責任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是企業履行及披露社會責任行為的動機。西方學者已經就這一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和討論,比較成熟的理論包括社會契約理論和利益相關者理論。社會契約理論認為經濟社會中存在廣泛的契約關系,契約規范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并規定了相應的責任。企業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的支持認可對其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企業有責任對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利益相關者理論則認為,企業的利益相關者除了股東外還包括員工、社區居民、自然環境、政府、債權人等,有學者認為企業應當尋求利益相關者權益最大化,而非單純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
社會契約理論和利益相關者理論對于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依然具有重大指導意義,但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又決定著不能直接套用國外的學術理論來解釋中國企業的行為。本文試圖在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整理闡述中國企業履行和披露企業社會責任的動機。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動機可以按照內部驅動因素和外部驅動因素進行分類,也可以按照企業因素、社會因素和政治因素等進行分類,本文將依照內部和外部的分類方式進行闡述。
二、企業社會責任內部驅動因素
(一)經濟因素
企業的核心目標是創造更多利潤、追求股東效益最大化,經濟因素必然是企業進行經營決策時需要考慮的最重要的因素。根據社會契約理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能夠促進提高企業自身及社會整體的效率,大量學術研究也表明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財務業績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但由于承擔社會責任一般需要消耗企業大量資金與資源,因此也有研究證明企業社會責任不一定能夠提升企業財務業績,反而由于投入過大而影響企業利潤。履行社會責任究竟能否提升企業財務業績,兩者相關性究竟多大,在何種特定情況下履行社會責任能夠更大程度提高財務業績等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和研究,其結論對于企業經營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二)企業家道德驅動
企業家作為企業經營的決策者,其道德水平和對社會責任的重視程度極大影響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有學者研究表明,學歷越高、具有宗教信仰、曾在高校或非營利組織兼職的企業家領導的企業相對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也有證據顯示女性高管領導下的企業似乎更有社會責任意識。尤其對于中國民營企業來說,企業家自身的道德驅動在中國是一個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重要因素。但在中國特殊的政治環境下,尤其是國有企業中,企業家推動社會責任履行也可能是為了建立個人政治功績,以尋求政治晉升,這一點與政治因素密切相關。
三、企業社會責任外部驅動因素
(一)法律及政府管制
法律及政府管制是促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因素。以環境保護為例,目前越來越嚴格的節能減排要求促使企業投入更多精力進行節能、環保改造,以避免環保罰款甚至被強制停工。當然也有部分企業為了獲得政府的環保補貼或獎勵而主動進行節能環保改造,這些超出法律最低要求的環境責任行為是政府鼓勵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成效體現。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某些地區,仍存在企業通過賄賂、瞞報等方式想方設法逃避環保責任等行為,這要求政府及執法機關做好環保法規政策的落地,加大監督懲罰力度。
(二)公共壓力
消費者、媒體、社會大眾、非營利組織等都會給企業帶來公共壓力,隨著互聯網時代下信息傳播速度日益提高,公共壓力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從主動角度講,企業希望通過積極承擔并披露社會責任來提高聲譽,給消費者留下負責任企業的良好形象,以提升品牌知名度,促進產品銷售。從被動角度講,由于互聯網時代的信息飛速傳播,企業不符合社會責任的行為一旦曝光便會迅速傳播發酵,對企業形象造出巨大損害,2015年被曝光的大眾汽車尾氣造假事件就對大眾這一知名車企的品牌聲譽造成了極惡劣的影響,也為廣大企業敲響了警鐘。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工會和各類非營利組織也是督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角色,但由于中國特殊的環境,工會和非營利組織發揮的作用較弱。
(三)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也是不少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動機之一,企業希望通過樹立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負責任企業形象獲得政府認可,從而取得辦事便捷、獎勵補助、快速批文等多種形式的政治利益。也有企業家(尤其是國有企業的高管)為了積累個人政績、尋求仕途晉升而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本文以內部、外部的分類方式整理闡述了影響中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因素,這些驅動因素都是影響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重要方面,深入研究其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方式和程度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幫助推動中國企業成長為負責任的良心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