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璐
摘 要:本文介紹了青年話劇演員,在舞臺上如何通過三聲驚雷去塑造一個有著鮮明個性的人物形象,如何通過外部的表現形式,揭示人物豐富的心靈世界。淺談塑造鮮明個性為表演之魂的心得體會。
關鍵詞:驚雷;個性;靈魂
中圖分類號:J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105-01
一臺戲的成功在于整體的節奏的把握,因為節奏是戲劇的靈魂。一個角色的成功則在于個性的把控,因為個性是角色的靈魂。一個角色尚處于盲目之中,不可能成為整臺戲向前推進的動力。一個角色若無獨特的個性,左右搖擺,不可能塑造一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從而使整體藝術創作失去了觀演關系中的信任。
演戲,就是演人;演人,就是演性格。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性格。如何才能塑造一個有著鮮明個性的人物呢?如何才能使你塑造的人物鮮活的呈現在觀眾面前呢?可以先通讀劇本弄清故事,初步了解你所飾演的人物,她所處的時代背景、家庭背景、出身,再細讀劇本根據劇本提供的信息,深入分析挖掘人物性格、心理活動。還可以通過體驗生活,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和不斷積累,深刻理解人物的情感,再通過語言,眼神,形體,表演技巧,服裝,化妝,道具等等外化出來,從而才能使人物在舞臺上的行為行動表達得充分、真實、準確,細膩,讓觀眾看到聽到一個真正的、性格鮮明、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
記得在大學的時候,我們一直遵循著斯坦尼體系的表演藝術創作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主張將現實主義理論轉化為可實踐的具體途徑和手法。他說:“沒有方法,理論就失去了自己的實踐與實際意義。
塑造人物的六個流程:第一,準備性的過程,即“意志”的過程。演員準備著當前的創作,熟悉著劇作家的作品,使自己融入到劇作及人物中去,從而推動自己的創作才能;第二,即“探索”的過程中,自己在自身中和自身以外探索創作所需的精神材料;第三,即“體驗”的過程中,演員在別人看不到的情況下為自己創作;第四,即“體現”的過程,演員在別人看得見的情況下為自己創作;第五,即“匯流”的過程中,演員應當使“體驗”過程和“體現”過程結合起來,達到完全匯流的地
步;第六,即“影響”觀眾的過程。
戲劇理論家和教育家貝克在他的著作《戲劇技巧》中有所描述。他認為劇作中的人物可分三種類型:第一種是概念化人物,他說:“概念化人物是作者立場的傳聲筒,作者毫不把性格描寫放在心上。”;第二種便是類型化人物,他說:“類型人物的特征如此鮮明,以至于不善于觀察的人也能從他周圍的人們中看出這些特征。”這種人物“每一個人都可以用某些突出的特征或一組密切相關的特征來概括”;第三種為圓整人物,(Round?Character),也有人翻譯作“個性化人物”的。他說:“圓整人物在類型中把自己區別開來,大的區別或者細微的區別。”這種人物具有性格的多側面和復雜性。他們的性格復雜到無法用簡單的話語來概括和分析。
剛剛大學畢業的時候,我參加了劇院排練的話劇《遠山的月亮》,在劇中飾演了大學生柳曼。初讀劇本我了解了柳曼是城市大學生,而我本人也是城市的大學生,又剛剛畢業不久,我認為要飾演一個熟悉的角色,應該不難完成。但深入分析人物,進一步了解劇本所提供的信息時,我發現我本人與角色柳曼之間有著很大的區別,各個方面的理念也均有不同。劇本中所賦予柳曼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征是膽小懦弱,少獨立觀念。這個認知讓我明白了,即使我與角色有著相同的城市大學生的身份,但是,柳曼這個角色也不再是我想象中那個熟悉的,不難完成的人物了。那我就只有能在排練期間去努力尋找與角色相一致的地方,更多的去體會角色感覺,尋求符合人物的表現手段。很慶幸的是,戲中有“三聲驚雷”,我則通過我所聽見的“三聲驚雷”,追求到了我想要塑造角色鮮明個性的最佳表現機遇與展示手段。
“三聲驚雷”相同的規定情境中的三種不同的處理方法。一個四人間的女生宿舍,和其他的女生宿舍沒有什么不同,有的同學坐在桌前寫著作業,有的同學在對著鏡子做美容。安靜的寢室中,柳曼正坐在床上看著書,復習著學過的知識。“第一聲驚雷”響起時,其他同學的反應是依然做著自己正在做著的事情。而我把聽見雷聲的反應,處理為扔掉手中書的雙手捂住耳朵的同時驚聲尖叫了起來。通過這個行動,表現柳曼內心對這聲驚雷的懼怕,突出柳曼性格中的膽小的一面,也展現出她與其他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第二聲驚雷”,是柳曼正在慷慨激昂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維護農村大學生做家教自力更生的時候響起的。柳曼站在宿舍中間與室友爭論農村大學生是否應該做家教,室友認為不應該為了掙錢去做家教,那樣就沒有時間好好享受美好的大學時光。而柳曼認為應該去做家教,因為,這不僅是為了掙錢,這也是一種鍛煉,一種接觸了解社會的機會。“第二聲驚雷”響過之后,我摸著耳朵抬頭看向窗外。這次,沒有被雷聲振怕,沒有驚聲尖叫,柳曼的內心想的是,剛剛有雷聲嗎?我沒有沿用“第一聲驚雷”是處理方式,我想讓觀眾了解不一樣的柳曼,即使柳曼膽小懦弱,但她依然有著一顆很善良的心,她愿意有愛同學,不歧視生活窘困的人。她在袒護同學的時候有勇敢正義的一面,她可以大聲的斥責有著優越感,不同的同情別人的人。“第三聲驚雷”,當柳曼和同學暢想未來,想象著畢業后如何的發展,心情美美的準備上床睡覺了,結果腳剛才在梯子上驚雷再次響起。“第三聲驚雷”,我選擇了停頓,停頓是舞臺節奏,也是人物內心的節奏。柳曼這個角色在一點點的變得勇敢,她一點點的學著堅強,她在長大。她也現在克服對雷聲的懼怕,這就是一種成長。“三聲驚雷”得不同表現方式,讓柳曼這個人物在觀眾面前展現了膽小、勇敢、善良、堅強等等,讓角色更多面性更鮮活。運用重復逐漸展開一個角色的心路歷程;運用重復充分發揮戲劇美學的功效;運用重復大力的呈現了表現準以的戲劇價值。著是一個角色的心路歷程,也是一個塑造者的心路歷程。
歐洲表演藝術曾有過體驗派與表現派,二百多年來,兩大派爭論著表演是體現重要還是體驗重要等問題。表現派認為表演重要的是找到足以深刻反映人物內心世界的外部形式,并有能力在每次演出中準確地再現這個形式,達到感動觀眾的效果,而不是演員自己感動。演員表演要十分冷靜和理智地控制自己,不能聽憑感情的驅使。體驗派主張演員應該主動的感受角色情緒,而不只是冷靜的表現角色。體驗派和表現派對表演藝術各自有其正確的觀點和精辟見解,也各自有其偏執一面,趨于極端的問題,不過,在爭論的基本點上,體驗派的基本觀點是正確的,演員不能僅憑自己的形體、聲音去表演,他必須要投入自己的思想、心靈和感情。一個冷漠的、缺乏熱情的人不會成為一個好演員,只有富于情感的演員才能抓住觀眾。不論兩大流派如何爭論,也都是想更好的塑造出有鮮明個性的角色,同時也說明了演員塑造出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形象重要性。不論你喜歡哪種流派的表演方式,只要能有一個鮮明個性的人物形象呈現在戲劇的舞臺上,有個性化的表演,對劇作起到推動前進的作用,那就是成功的表演。探索表演理論,依據理論對戲劇的指導,希望能更多的塑造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形象,呈現在觀眾的面前是我長久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