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文化是人類的精神需求,也是維系一個社會穩定和諧的精神力量。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對于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實現和保障群眾文化權益,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闡述了當前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關鍵詞:群眾文化;人才隊伍;藝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D4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186-01
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的力量源泉,要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讓群眾廣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讓蘊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創造活力得到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不僅是文化的享有者,同時也是文化的創造者。通過積極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能夠使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得到極大的釋放。
一、建設群眾文化的重要意義
1.加強基層文化建設能夠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通過在基層文化建設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能夠豐富基層群眾的精神生活,提高基層群眾的道德素質,提高我國的軟實力,使我國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2.群眾文化作為基礎文化產業和主導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主導文化作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當前的任務是將主導文化和群眾文化有效地結合起來,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中心地位,達到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目的。群眾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參與人數多,活動形式具有多樣性,人們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下能有效緩解壓力,舒展身心,要注意利用群眾文化的特點,為主導文化搭建交流互動的平臺,提升主導文化的引導作用。
3.加強群眾文化建設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群眾文化活動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是人民群眾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最易于接受的一種形式。
二、群眾文化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政策法規建設滯后。長期以來,我國文化管理體制受制于傳統行政管理體制的影響,這種影響構成了文化體制改革面臨的體制機制性障礙。首先,文化管理的模式比較單一,管理的權力過于集中。其次,文化管理中組織層級過多,各個部門職能不清。再次,文化管理部門機構臃腫,文化管理缺乏創新。最后,文化管理中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滯后。
2.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管理不夠完善。主要表現在工作認識存在差距,發展不平衡;公共財政投入缺少剛性規定,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尚未形成;公共文化設施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和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與服務不足幾個方面。
3.基層文化人才隊伍比較薄弱。一是專業技術人才總量不足,二是專業技術人才專業分布不均衡,大致體現在業務干部配備不齊,專業構成不均衡,單一化嚴重,新型藝術的專業人才尤其緊缺,三是領軍型的文化館館長不多,四是業務人員結構不合理,五是業務人員培訓制度還不完善。
4.藝術創作生產質量缺乏保障。創作生產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是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標志。但就目前情況而言,全國各地文化館的公共文化產品生產力量嚴重不足,原創的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極為匱乏,即便在一些經濟發達省份,一些文化館每年開展的文化活動可能在200場以上,但是,經常是少數幾個節目反復表演,遠遠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優秀原創公共文化產品的缺乏已經成為各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主要的制約因素。
三、加快文化建設工作的幾點建議
1.政府的扶持與創導是群眾文化建設的根本保證。群眾文化活動是公益性活動,需要經濟支撐,它的生存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與創導。例如歷年來的大型廣場文化活動,都是由各級政府主辦,文化部門承辦的,發育的條件比較優越,所以逐漸遍布全市,形成特色,成為群眾文化的重要內容。有些活動雖然由群眾自發起始,但得到政府扶持后才迅速地發展起來。
2.突出人才建設。文化的傳承發展繁榮離不開文化工作人才隊伍的艱辛付出和大力推動。因此,挖掘民間文化資源、培養群眾文化骨干,加大扶持力度,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在活躍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相關職能部門應該關心群眾文化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要注重培養專業的人才隊伍和高層次文化工作者,通過創新引進機制,促進人才隊伍結構不斷改善;創新培養機制,促進人才能力素質不斷提升;創新選用機制,促進用人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創新激勵機制,促進人才發展環境不斷優化。還要逐步建立和規范各種群眾性的文化社團,組織他們進行廣泛的交流合作。特別是把民間職業劇團,群眾業余演出組織納入視線,著力抓好群眾文化活動隊伍、民間社會文化團體、民間藝術人才隊伍等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充分發揮他們在基層文化繁榮發展中的骨干作用。盡力想辦法把文化活動積極分子組織起來,把文化資源利用起來,實現群眾文化工作發展繁榮的良性循環。
3.突出陣地建設。陣地建設是群眾文化活動的載體,更是群眾文化活動的示范窗口,并對群眾文化活動起到較強的示范輻射作用。在群眾分散活動普遍開展的同時,群眾文化活動適時在主陣地組織各種高質量的集中活動,為分散活動提供綜合交流和集中展示的機會和平臺,意義重大。相關部門應該統籌規劃和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加大投入,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特別要以農村和社區為重點,加強“三館”、鄉鎮綜合文化站、社區“圖書室”建設,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化服務網絡建設力度,加強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完善面向務工流動人員、空巢老人等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同時,各類公共場所要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便利,堅持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并重、項目建設與運行管理并重,整合資源,提高各種公共文化設施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中的綜合效用。
4.內容和形式的不斷創新是群眾文化長期發展的關鍵所在。要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從當前群眾文化中涌現的新內容、新樣式出發,通過組織、推廣、普及、提高幾個階段,逐步形成新的特色群眾文化項目。例如一些地區的廣場文化活動,開始是單一的組臺演出,而后逐步發展成為群眾參與表演;內容從單純的文藝表演,發展到繪畫書法、工藝美術、科普健身等綜合活動;活動時間從節慶日發展到周周演、天天演,廣場文化與商業文化也逐步結合,拉動了廣場周邊的商業經濟,廣場文化在不斷創新中長盛不衰。再如,收藏文化在許多地區都有相當數量的愛好者,收藏活動既具有觀賞性、知識性,又具有經濟價值,有可能形成特色的文化項目。又如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數字技術和日常生活越來越密切,數字文化越來越普及,計算機音樂、數碼攝影攝像等愛好者各個年齡段都有,具有較廣的群眾基礎和較明顯的時代特征,培育成新特色項目的可行性比較大。
5.創作更多優秀文化產品。要滿足基層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必須加強對精神文化產品生產的指導與規劃,大力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努力創作一大批優秀的文學、戲劇、音樂、舞蹈、影視、美術、雜技、曲藝等各方面的優秀作品,積極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用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去滿足基層百姓的精神需求。加大對優秀創作成果的獎勵力度。對獲得國家級或市級的群眾文化創作成果、對在對外交往中獲得優秀成績的群文團體或作品、對優秀的創作人員要給予重獎,以保護創作的積極性,吸引和留住群文創作人才。
三、結語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奮進的號角。文化建設更好地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更多地惠及基層百姓,可以有效地縮小城鄉之間、社會成員之間在文化生活上的過大差距,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同時,文化建設所帶來的知識的力量、精神的動力,將極大地提高全體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水準,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參考文獻:
[1]康靈燕.探究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J].東方企業文化,2012(10).
[2]宋威.群眾文化要堅持群眾化原則[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21).
[3]黃瑛,周飛然.發展繁榮群眾文化的幾點思考[J].理論導報,2008(06).
[4]常莉,劉吉發.略論我國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發展[J].理論專刊,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