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冰
摘 要:普通高校版畫教學里,版畫創作是一個重要的課程,在多向度的版畫創作思維空間中,學生的創造力會得到不斷的提升。指導老師的引導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必須針對學生建立一個創作的知識結構范疇和可行的實施平臺,有目標有步驟地進行訓練。從創作的思想定位、風格形成、素材的收集整理、跨越發散思維、小幅作品到大幅作品的漸進方式等方面入手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教學框架。
關鍵詞:版畫教學;版畫創作;思想;風格;素材;跨越發散思維;漸進
中圖分類號:J217-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225-01
每年一屆的畢業創作展覽都會呈現出五彩繽紛的盛況,在歷屆的版畫畢業創作作品里能看到在不斷更新的意識,不斷變化的形態,作為一個普通高校學生創作群體,他們是在一種文化狀態中的推進,在一個共同文化意識認同里找出自己的位置,不斷去用適合自己和喜歡的方式來表達版畫藝術主張。我們對于版畫的認識可能普遍局限于二維空間的靜止的識讀、理解,對于版畫作品創作的意識運動進化和表現技法運動組合思考往往是忽略的。在學生進行版畫創作的過程中,強大的矛盾的阻力,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他們的表現,但他們也確實要找出一個突出口,把自己對生活歷程中的人、物、事的情感和思考的記錄表現出來。同時自我克制表述態度,在所表達的空間里不斷否定和肯定,使得自己的表現內容和形式更符合文化身份的出現。對于學生而言,他們的意識是有著表現的沖動,但手法上更多趨向于模仿,這是受限于知識結構系統的不完備和文化認知深度的限制。因此,指導老師的引導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如何針對學生建立一個創作的知識結構范疇和可行的實施平臺,是版畫創作教學中的關鍵問題。
在近幾年的版畫教學中,我在創作教學這一方面做了多方面的嘗試和探索,也有了一定的心得體會,對傳統的教學模式上試圖進行一些突破,也見到了一些成效。接下來我將結合教學中來談談,以便能拋磚引玉,繼續深入探討這門學科的教學問題,更好地來指導教學實踐。
版畫藝術創作思想的定位,這在創作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我是把其放在首位,這就是創作品位的確立,是整個作品的靈魂,雖然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似乎這問題太簡單,但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會有不同的結果,從自然——社會——人三方面架構創作的思維模式,努力在版畫創作中培養學生做一個有獨立思想、有高尚情操、有社會責任的人,引導他們去認識研究自然規律,思考生存現狀以及自己應該怎么做。從宏觀的方面思考,從微觀的方面表現,以達到以小見大,同時關注當下的問題,使作品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強烈的視覺震撼力。用作品來說話,去引發人們對自身存在狀態的思考,這是我在指導學生創作思路過程中的一個門徑,也是主要針對當下整個社會道德滑坡和教育功利化的反思和調整,引導學生做一個社會道德的凈化者,而不去做道德缺失的推行者,解決內心良知與逐利的糾結,到社會上去做一個踐行者,而不是蜷縮在角落里觀望,同時鼓勵他們在創作中釋放自由,在創作過程中消解困惑中帶來的壓力和痛苦,讓作品忠實地表達大腦所思考的真實,而不是陷進單獨畫面唯美的空間。如果作品不能打動自己,那就不要奢望別人為之打動。只有具備時代意義的作品才有其存在的價值,這也就會因做作品去思考人生的方向和做事的合適途徑。因此,創作思想的定位在我的教學中得到了非常的強調。
創作風格的確定是遵循每個學生不同情況有針對性的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的作品太像老師,甚至是老師風格的翻版,很多教師還會引以為豪,津津樂道,謂之為自己風格的傳承,殊不知這樣造成了千篇一律的面孔,是一種機械復制的模式,是不可取的。如果只是機械的繁衍,而沒有血統的優化更新,最后流于俗套而無創新,那又怎么能稱得上是“創作”呢?在學生模仿指導老師的問題上,我極力反對并給予制止。首先我很少讓學生看我的畫,引導他們多研究歷代和現當代版畫藝術家的表現手法, 博采眾長,深入研究版畫語言的形式規律。其次,從國畫、油畫、雕塑等多種藝術門類上汲取營養,把自己認為喜歡和領悟的精華引用到創作中來,而不單一從版畫本身入手研究。版畫表現手法是非常寬泛的,各種材料的性能都會有不同的效果,學生選擇空間是無限制的,他們會根據自身的文化狀態去調整創作空間,多種版種為學生提供了豐富表現的可能,這也是版畫創作的優勢。在對待具體的風格嘗試的問題上,整體粗放調整,局部精細研究,啟發性思維方式去引導學生創造新的語言。例舉經典案例,分析不同版畫藝術家風格的如何傳承歷代的精髓,形成自己的特色。讓學生以分析歸納的方法去研究適合自身表達的方式,其結果還是不錯的,每個學生所做的作品基本生具備了不同的面貌,形成了一定的風格雛形。各位同學作品的風格差異,也使作品的展出形成了一種視覺上的節奏變化關系。作者的意趣和觀賞者的興趣在視線的注視下不斷地強化從而引發作品之外的興致。
版畫創作素材的收集整理是創作前期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創作主題方向確定下來后,首先是確定收集素材的范圍,然后進行考察并撰寫調查報告,從創作主題的大的文化背景入手,考察和收集整理與之相關的文字、圖片和實物資料,深入了解作品在文化意義上的價值,站在全局去認識,從某一個角度切入。通俗的說法是尋找自己的藝術基地,這塊基地必須是自己記憶中文化景觀,并對其有切身的審美體驗和深切的反思,才能找到一把鑰匙打開自己的智慧之門。學生對材料的把握是有一定的針對性,這也就是視覺的選擇性,對于收集創作材料,是感性反應的理智活動,是一種理解力的綜合作用。在已確立創作意圖的情況之下,材料會給相對穩定的思維模式有一個個電磁波的沖擊,會造成創作思路的定向改變,每個同學在收集了一整套資料的同時,多少也會對創作構思有所改進,只要資料和創作意圖存在著某種“聯系”,同學們也就會愿意對思路做出調整,考察和收集資料極大擴展了同學們的視野,在此過程中,逐步去除了所包涵的牽強的或虛假的部分,使作品的意圖得到材料更有力的支撐和加強,實際上對材料的整理也是嘗試性識讀,是把其與作品的精神不斷拉近,不斷弱化和刪減形象之中的復雜的成分,單一指向創作的精神指向,實現材料的藝術精神釋讀和價值的判斷,使得材料具有文化意義上的針對性。
在版畫創作過程采取跨越發散式的思維方式, “藝術創造”離不開“藝術想象”,同學們要把頭腦中的思考變成可以用眼睛識讀的顏色和形狀,即所謂的“形象”,這是一種創造新鮮情景的能力,這種思維方式是在舊的材料中組織一種新的視覺形象,是過去未見的不存在的景觀。當然這些也是在同學已有的經驗基礎上的新形象,令他們感興趣的就是這未知好奇的領域。這一套思維方式對他們平時所完成的寫生臨摹的作業來講,是一種質的突破。在此,各種造型元素被分解之后重組,而不是表象的描摹。我們在正??吹阶援嬒駮r,或許更加注重寫實的效果,以特征符合對象為標準,而我要求學生在做自畫像的創作時,就顛覆了這樣的一個造型理念,甚至把形進行解構、重組,有重復疊加,也有與自畫像本身無關的元素的加入,比如一個頭有多張嘴巴,配合一些輔助的形象,比如雨傘、云彩等等,加以抽象地表現,整個畫面就以一種新的形象出現了,這種具有超現實主義又有表現主義的半抽象的視覺形式構成了一幅“有意味的形式”,當觀者欣賞時,心中的相對穩定的造型模式被推得一干二凈,或許其質疑畫面,也可能質疑自己,從而試圖尋找一個理解作品的有效途徑,這種反思也就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暫時愉悅,可能觀者已經從藝術審美的角度轉變為藝術哲學思辨,更多地對當代人性的思考和自我形象的判析,使普通的原型不斷升華為藝術形象,這也是我們在藝術教學中希望看到的,這樣的作品成了這位同學有力的藝術思想的傳遞。作品視覺沖擊的力度,形成觀察者心理上的藝術體驗,這種體驗從無形變成了可以感受的形象時,作品也就具備了存在的社會價值,同學們把本不存在的虛幻空間變成了視覺的藝術真實。
引導學生從小幅創作向大幅創作漸進的自然過渡。小作品整體感便于把握,元素的組合相對簡單,隨著學生對畫面處理能力不斷增強,逐步解決技術層面上的問題,做大作品也就有了可能。每一幅作品創作的過程就是生命體驗的歷程,這對于學生創作能力的培養尤其重要,這種體驗過程是在完全不確定的情況下發生,從而就無法預知作品的最終效果,在大的作品創作中尤為突出,這個過程和作品整合在一起的,構成重要的組成部分,增強了作品的厚度。不可預知的困難也會在作品中呈現出人意料的效果。從另一角度來說,這樣循序漸進把作品做大的過程也書寫了學生創作的存在狀態,使得作品和身心歷程結合成一個共同體。這樣的作品充分的浸透著個體藝術表現的張力,從簡單到復雜,從痛苦到喜悅都是對版畫藝術的敬畏,對自己靈魂的洗禮。
以上主要在版畫創作的教學過程中引發的一些想法,這些想法踐行于教學中收到了相應的效果,學生們也做出了比較理想的版畫作品。但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將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打造好版畫教學的全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