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娜
【摘要】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新課程對高中思想語文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實施組織教學中,要與時俱進,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才能在教學中不斷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新課程對高中思想語文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實施組織教學中,要與時俱進,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才能在教學中不斷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目前存在的課堂教學模式逐漸呈現出了新課程理念和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課程的相關要求為視點,課堂的概念需要重新書寫,課堂教學的活動需要重新規劃,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行為方式需要重新規范。事實上,只有深刻變化了課堂,才能承載新課程的期盼,也才能將新課程真真切切地體現在學校生活之中,落實到教育教學之中。因而,變革課堂是實施新課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觀念是束縛人們行動的枷鎖。要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必須更新教育者頭腦中的一些傳統、陳舊、落后的教育觀念。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教師定位在“傳道、授業、解惑”,而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該是終身學習的楷模,學習技巧的傳授者,教育科研的專家。所以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頭腦中的一些傳統、陳舊、落后的教育觀念。
1、轉變教育觀念首先要領會中學素質教育創新理論。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教育,所以,作為高中語文教師首先應該認真學習馬克思、鄧小平和江澤民同志關于培養創新人才的理論思想。
2、轉變教育觀念必然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提高業務素質。所以高中語文教師不僅具有高尚的語文素質,更應該具有高深的業務素質,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廣博的文化 科學 知識、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學、心 理學 知識形成多層次新型的知識結構,具有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素質和能力,才能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進而培養中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團結協作意識,促進他們德才素質的全面提高。
3、轉變教育觀念教師對自己的角色要有一個正確的定位。教育教學活動中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離開了學,教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因此必須確立起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觀念,把自己的角色體驗學生的處境和感受,引導學生采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把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權給學生,注重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勵、組織、點撥的作用。總之一句話,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必須圍繞學生轉,讓他們真正參與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使課堂“活”起來,當然創設情境時,不僅要考慮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躍課堂氣氛的功能,更應注意情境的內容來自生活,這樣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授高一經濟生活《價值決定價格》一課時中,我受到《老漢殺雞》漫畫的啟示進行了《蛋市》情境創設,我讓一名同學扮演養雞場的老板,部分同學扮演成賣雞蛋的,另外一些同學扮演成買雞蛋的,模擬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據“蛋市”供求關系的變化和雞蛋價格的變動及時作出是擴大規模多養雞多生蛋以賺取利潤,還是殺雞以減少損失的決策,并要求大家對“老板”的決策進行評價。結果,“老板”的每一次決策都會引起激烈的爭論,爭議雙方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書上的知識。由于這種情境貼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濃厚的興趣支配下,每個同學都不自覺地成了課堂的主體,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了提高。
教師確立“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思想,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我發展善于創新的意識,必須樹立學生主體性觀念,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主體性教育觀念的指導下的語文課教學模式就應開展課堂討論,提高學生素質。高一實施新課程過程中我多次嘗試這樣分組討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討論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學會想問題、辦事情,這樣的討論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不讓學生去思考和討論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或者僅僅把討論當作是一種形式的話,書本上的知識就會變成死的教條,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就純粹是應試的需要,那么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又從何談起呢?
在語文課研究性學習中,主要以作調查、寫論文報告等實踐活動為重要途徑,以必修課和活動課為載體,引導校內學習與校外學習的互動,引導學生以所學知識,關注社會,關心國家和人類的前途,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中,結合教學內容以學生學習的內容或相近領域選擇研究專題,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發展性和創造性能力為核心,以激發潛能,發展個性和完善人格為中心,以主動參與、協調合作、自主發展為主要特征而進行的探索性、研究性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