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超
摘要:面對新的信訪工作形勢和任務,國有企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緊緊圍繞企業中心工作,深化信訪工作機制改革,加強信訪制度建設,暢通信訪工作渠道,著力構建依法、高效、有序、規范的信訪工作新格局,從而有效地維護職工群眾的合法權益,促進各項事業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企業;穩定;思考
中圖分類號:D63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14-02
維權是維穩的基礎,維穩的實質是維權。維護穩定是企業穩步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隨著國有企業內部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種深層次矛盾逐漸顯現,一些利益沖突日趨激化,已經成為制約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之一。因此,研究和做好信訪工作,充分把握維穩工作特點,確保在處置中爭取主動,已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發展與穩定工作中一項不容忽視的內容,也是推進國有企業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國有企業信訪穩定工作面臨的形勢
(一)上訪成因繁多,化解難度增大。
過去國有企業信訪內容相對單一,主要是反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問題,而現在信訪所反映的問題門類繁多。一方面,上訪人反映的問題涉及部門行業多,牽扯人數多,跨度大,主體成分復雜,當事人訴求又不盡相同,難以達成一致意見,增加了實際操作難度,延長了解決過程。另一方面,上訪中直接涉及職工群眾工作生活切身利益問題、歷史遺留問題及群眾期望值超出現行政策規定的問題很難化解,特別是有理與無理要求交織在一起的情況,既容易引起相關群眾的共鳴,也增加了思想疏導工作的難度,因此極易形成群眾長時間的重復上訪。
(二)上訪主體增多,訴求目的明確。
從信訪人員的職業構成來看,以前的信訪主體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階層,而現在信訪主體遍布各個階層、各個行業、各個部門,信訪人員身份錯綜復雜。由于歷史、政策等原因,少數下崗職工、離退休職工、家屬的利益保障不到位,致使他們心存怨氣、心理失衡,形成了穩定隱患。近幾年,先后有勞務工、內退職工、下崗分流職工、協解職工等不同群體,通過集會、靜坐、越級等形式進行非正常上訪,這些上訪最終訴求集中于個人物質利益主張的占到總數的90%以上。
(三)無序信訪加劇,接訪層次提高。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深層次的矛盾引發出現的越級訪、重復訪、集體訪現象愈演愈烈。大多數職工心理認為,機關越大,領導級別越高,閱批的信訪件“震動”就大,解決問題才快。因此,部分職工撇開正常的解決渠道,不經任何程序、任何約束,一切按自己的主觀意愿,隨意到任何一級機關反應問題。加之經上級有關部門和領導批辦,一些信訪問題確實得到了解決,于是,上訪人相繼效仿,以至于層級越高的信訪部門信訪接待量的增加越是明顯,基層信訪量卻反而有下降趨勢,有的還是負增長。
(四)群體信訪突出,規模不斷擴大。
近年來,我國有多項重要改革措施相繼出臺,觸及了多個層面、不同群體職工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一旦出現矛盾,就不單單是個體性矛盾,而是群體性矛盾。使得上訪由以前的單個、多個上訪逐漸向成片、成批的群體上訪方式轉變,漸漸形成了上訪之風,群體上訪事件的發生頻率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五)法律職能弱化,信訪壓力驟增。
一方面,目前打一場官司,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這對于并不富裕的職工來講,是一筆很大的開支,而且打官司時間長、落實難并存在一定風險,因此大部分職工不愿意通過訴訟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國有各級黨政部門對信訪問題的重視程度要遠遠超過其他方式,有的單位甚至把處理信訪工作與黨政主要領導的工作業績直接掛鉤,這就給職工形成一種錯覺:上訪比打官司快、比打官司好解決、比打官司受領導重視。
二、國有企業信訪穩定問題產生的根源
(一)個人利益受到沖擊。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國有企業歷經經濟體制轉軌、職工下崗和買斷分流的陣痛,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這些政策直接觸及到部分職工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產生了大量的內部矛盾和問題。
(二)職工思想觀念滯后。
在計劃經濟時代,國有企業基本上都是按需分配的大鍋飯原則,國有企業也不例外。雖然國有改革工作已開展多年,但部分職工還是存在著分配上平均主義,比收入不比付出;擇業上依賴國有,不敢也不愿讓子女走出去,這些都是思想觀念落后的具體表現。
(三)信訪制度還不健全。
《信訪條例》明確規定,信訪部門具有督促檢查權、處分建議權和完善政策建議權。可以說,《信訪條例》從法律的層面上已為信訪部門處理問題提供了足夠的權力,但不容忽視的是它只是針對政府信訪機構的責權做了原則性規定,對于企業信訪部門來說缺乏可操作性,相關規定無法對號入座。因此,國有企業在處理信訪問題時顯的力不從心。
(四)問題處置相對失當。
合理、合法的表達訴求是企業維護職工權益的體現,但是,一部分職工利用國有企業下大決心、花大力氣解決內部矛盾的時機,提出不合理訴求,部分單位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不按原則辦事,而是一味妥協退讓、有求必應,上訪者卻得寸進尺,糾纏不休,最終使事態擴大激化,甚至釀成大的群體性事件。
(五)工作作風存在問題。
少數基層干部沒有將職工來信來訪視為聯系職工、了解民情的渠道,個別單位和部門接訪態度冷橫傲慢,對職工群眾的正當要求不愿作合理解釋說明,只是一味加以訓斥,從而引起群眾的誤解而導致上訪。
三、國有企業信訪穩定工作對策和建議
(一)完善機制,落實穩定責任。
要建立健全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工作機制,督促各部門、各單位各負其責,協調一致,動員和組織全部力量共同維護企業穩定。建立和完善矛盾糾紛超前聯動排查調處機制,提前化解內部矛盾。完善矛盾合力化解機制,建立信訪穩定項目組管理運作辦法,明確牽頭部門,組織相關部門,充分發揮各部門職能優勢,合力化解矛盾糾紛。進一步落實信訪穩定工作領導責任制,堅決做到經常問責,敢于問責,嚴厲問責,努力提高維穩工作水平,為企業又快又好發展提供一個和諧穩定的環境。
(二)超前預防,化解問題苗頭。
一要加強信訪隊伍建設。狠抓隊伍作風建設,大力倡導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重點整治存在的“冷、橫、硬、拖、推”的現象,牢固樹立“執政為民、為民服務”的觀念,耐心熱情地接待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切實解決職工群眾的實際困難。二要強化排查調處。抓好重點人員的排查,把歷史遺留的老上訪戶,利益調整受損群體作為重點,始終做到心中有數;抓好重點部門、單位的排查,掌握一線情況,了解職工心聲;抓好重要時期的排查,加大政治敏感時期、重大活動期間信訪排查力度,分析、把握本單位、本部門的信訪形勢,做到未動先知。三要正確處理好初次上訪問題。對待職工上訪問題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特別是接待初次上訪群眾,要講究方法和策略,做到思想上不掉以輕心,態度上慎之又慎,工作上注重實效,在感情融通和心理貼近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做好引導和轉化工作,全力做好轉化和調解工作。
(三)教育疏導,消除模糊認識。
要高度重視職工日常普法教育,繼續開展以《信訪條例》和國務院關于訴訪分離政策為主要內容的法規教育活動,切實改變上訪人“信訪不信法”的不良心態,引導職工依法有序上訪。對法律法規和政策不了解或理解有偏差的重信重訪人員,要通過法律援助、咨詢服務等方式,向他們講清楚有關法律和政策,促其轉變認識。對堅持過高要求的,要通過認真細致的思想教育,打消其不切實際的想法。對患有心理、精神疾病的,要實行人文關懷,及時給予心理矯正和精神診療。對無理要求、以訪謀利或企圖達到不正當目的的,要旗幟鮮明地表明態度,避免形成重信重訪有利可圖的錯誤導向。對有非正當上訪行為的重復上訪人員,要按照上級相關規定,嚴肅處理。
(四)暢通渠道,釋放不滿情緒。
暢通信訪渠道是保障職工群眾民主權益的根本要求,是加強國有黨委同職工群眾聯系,及時了解情況并迅速化解矛盾的重要措施。因此,做好信訪工作,首要的任務就是要確保信訪渠道暢通。一要拓寬渠道。公開接訪地點、舉報電話,構筑與職工群眾溝通交流的快速通道,為職工群眾的及時投訴和監督提供方便。二要熱情接待。三要有效回訪。
(五)以人為本,服務職工群眾。
不可否認,部分上訪人員生活確實困難,有的還屬于特困家庭,作為國有企業,有義務給予其必要的幫扶救助。一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分清輕重緩急,做到平穩有序推進;把握好政策的出臺時機,做到因事、因地制宜;把握好職工群眾的承受能力,兼顧不同群體的利益需求。二要在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同時,把就業和社會保障放到突出的位置,多為下崗失業人員、國有待業人員提供有效服務;在扶貧、社會保險等工作中,對特殊群體要采取特殊政策,對弱勢群體給予救助和扶持,努力減少特困人口。三要在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職工群眾長遠利益的同時,更多地關心職工群眾的柴米油鹽、安危冷暖、看病入學、就業保障等具體利益問題,讓職工群眾得到切切實實的實惠,從源頭上減少內部矛盾的發生。
綜上所述,在當前信訪形勢依然嚴峻的情況下,只有結合信訪工作的新情況、新特點,建立健全有效解決信訪問題的長效機制,不斷提高信訪工作能力,才能為企業的經濟發展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為構建和諧社會、和諧國有企業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國行政管理學會:《信訪學概論》,中國方正出版社。
[2]田夢:《信訪工作百科全書》,銀聲音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