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啟萬
摘要: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許多古詩立意高遠,構思新穎,語言清新,趣味濃郁。在教學中,我體會到要善于引導學生學習古詩,品味古詩,剖析其語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取古詩營養,探索古詩真諦,使學生充實起來,“靈秀”起來。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優化策略
古詩的語言凝練含蓄,意境深邃,充分表現了漢語之美的多種形式:歌江山美,吟邊塞情;或纖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涼慷慨,亦纏綿宛轉;有詩仙李白的豁達,更有詩圣杜甫的沉郁。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許多古詩立意高遠,構思新穎,語言清新,趣味濃郁。在教學中,我認為要善于引導學生學習古詩,品味古詩,剖析語言,探析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汲取古詩的營養,探索古詩的真諦,使學生充實、靈秀起來。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這方面的認識和嘗試: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看一看
隨著現代化教育技術走進課堂,作為教師,要借助這些媒體向學生傳遞教育內容,可以使聲、形、色融為一體,為課堂教學創造立體化環境,使學生各種感官協同參與學習,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擴寬信息傳遞的渠道,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應用。古詩教學中,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對學生理解詩文內容、再現詩文畫面、感受詩的意境、感悟詩情,都有著莫大的幫助,從而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情景交融之意境。
二、融情于境
古詩語言精練,意境卻十分深遠,它往往包含了非常豐富的語言、意義。在古詩教學中,在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還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體會古詩的意境,加深理解。如賀知章《詠柳》中的千古佳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教學中,我們啟發學生想象:“春風看不見,摸不著,作者為什么把它比做剪刀呢?”學生說:“春風輕輕地吹過柳條,柳葉響,仿佛春風正在修剪柳葉。”等等。這樣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進行表象組合,能使學生更具體地感受各種物象所構成的和諧的藝術整體形象。我們進一步啟發學生想象:“是誰在握著這把剪刀呢?”學生的想象進一步被激活了,是“春姑娘”“春天的使者”,還是“風婆婆”“春天的力量”“大自然”……激起了學生思維的靈性和創造的活力,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詩的情韻徐徐展開,讓人思接千載。
三、引導感受文字魅力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誦讀是開啟古詩大門的金鑰匙。對于音韻和諧、形神兼美的古詩來說,要想把握它們的節奏、韻律、意境、內涵之美,第一要領就是反復誦讀。所以,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的讀詩訓練,通過讀順句子、讀準字音、反復吟誦來體會古詩的語言魅力和情感真諦。 定好基調,體會情感。這樣才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去讀。一般來說,情感明快的,讀起來語調輕松,語速較快,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感情悲憤的,讀起來語調低沉,語速較慢,如《示兒》。二是把握節奏,體會韻律。古詩的語言富有節奏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和諧悅耳。讀詩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讀法指導,引導學生把握好重音、語氣和語調、音長等,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讀出古詩的韻律美。三是注意變音,把握不同。由于古今語音的差異,一些字的讀音發生了變化,要指導學生按古音去讀,這樣才不至于影響古詩的聲律。例如“斜”這個字,古音讀“xiá”,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烏衣巷口夕陽斜”。還有“見”這個字,有時讀“xiàn”,這是一個通假字,表示“出現”的意思,如“風吹草低見牛羊”、“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四、保持課堂學習興趣
在學習的開始階段激發學生興趣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但是,課堂學習不是幾分鐘而是四十分鐘,怎樣在這四十分鐘內保持學生的興趣,對于教師而言是一個重要考驗。
為了堅持不懈地提高課堂教學趣味性,在詩歌學習過程中就要在詩歌的內容或者詩歌營造的情境上做文章。
比如在學習孟郊的《慈母吟》時,我首先讓學生集體朗讀詩歌一遍,然后讓學生自己討論詩歌的大意,當然這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由題目入手學生對于這首詩歌的中心思想就有了總體把握,即對于母親慈愛的一種歌頌。然后根據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詩歌內涵,我提問學生在自己的詩歌積累中還有沒有類似歌頌親情的作品。學生想起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然后組織學生集體背誦這首詩歌。
針對這個詩歌中心,我提到張籍的《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讓學生體會詩人對家中親人的思念和牽掛。然后讓學生對這首詩和《慈母吟》進行背誦記憶。
學者余秋雨說:“在歐洲,作為古代經典最顯著的標志,是一尊尊名揚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國歷史上毀 滅性的戰亂太多,只有一種難于燒毀的經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詩文經典” 。由此看來在古詩學習過程中必須使學生對現實永遠保持一種新鮮活潑的情感體驗,內在地推動兒童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與對生命意義創造性的感悟,才能使中華古詩詞博大精深的魅力永遠綻放,使祖國的未來成為知書識理,有君子之風的中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