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珍
摘要:閱讀和寫作指導,離不開例文的感性呈現和教師的引導分析。我們的教材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作為教師,我們大可不必東奔西走,而可以扎扎實實立足每一篇課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對所學課文做系統的歸納、解說、分析,這樣,就會形成一個閱讀和寫作的指導體系,從而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對待教材、如何進行歸納和提煉、如何提升讀和寫的能力。
關鍵詞:怒;人物描寫;個性;性格
閱讀和寫作指導,離不開例文的感性呈現和教師的引導分析。我們的教材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作為教師,我們大可不必東奔西走,而要認真對待每一篇課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對所學課文做系統的歸納、解說、分析,這樣,就會形成一個閱讀和寫作的指導體系,從而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對待教材、如何進行歸納和提煉、如何提升讀和寫的能力。下面就中職語文教學中關于人物“怒”的描寫的分析,談談對教材所提供的課文的處理和運用。
一、關于“怒”態下的肖像描寫
“怒”,是最真實的情感外在表現形式,伴隨著怒氣,人的面部會發生強烈的變形。抓住人物發怒時的肖像描寫,對人物性格的塑造極具感染作用。
《鴻門宴》中樊噲聞帳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怒在心頭,遂帶劍擁盾硬闖軍門,“披帷西向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然后,以斗飲酒,啖生彘肩,怒叱項羽。此番壯士之舉豪氣干宵,痛快淋漓,驚得項羽瞠目結舌,失去主張,遂使險象環生的局勢得以緩解,成功制造了劉邦逃跑的契機。這里,作者把樊噲大怒時的眼睛、頭發做了夸張式的呈現,樊噲有勇有謀的鮮明個性躍然紙上。
二、關于“怒”態下的動作描寫
怒源于氣,始于自然本性,也最能表現人物的原始個性。文學作品中,在塑造人物性格時,有很多是集中描寫了該人物怒時的動作描寫,以表現人物鮮明的個性。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持璧至秦國后,秦王的一舉一動印證了其獻城是假,奪璧為真的陰謀。于是藺相如設計將璧要回,面對狡詐的秦王,他臨危不懼:“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痛斥了秦王的卑鄙行為,表達了與和氏璧共存亡的決心。秦王被迫讓步,藺相如的勇敢與智慧在這一瞬間盡顯無遺。文中寥寥幾個字,“持璧”“立”,“倚柱”,三個動詞,寫出了藺相如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果絕豪氣。
三、“怒”態下的語言描寫
人們說,酒后吐真言,其實,怒時也吐真言。這份真言,最能體現人物特定情形下的反應、智慧。
《崤之戰》中晉軍大敗秦師,俘獲秦國三員大將。但晉襄公被太夫人文贏所騙,將他們放回秦國。晉主帥得知后怒不可遏,叱責襄公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實而長寇仇,亡無日矣!”不顧而唾。在這里,主帥先軫怒而不顧尊卑,直稱襄公母親(文王夫人)為婦人,并“不回頭就吐唾沫。”此番語言、動作描寫,雖寥寥幾句,卻將這位老臣一心為國,耿直不阿的性格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左傳》中記載了鄭莊公掘地見母的故事,因為鄭莊公的母親姜氏不喜歡鄭莊公,寵愛鄭莊公的弟弟段,段卻據地叛亂,鄭莊公遷怒于母親,把母親貶居于城潁,并發誓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這句話后來成為一句很有名的充滿詛咒意味或者泄憤的話。當然,此后不久莊公后悔,等到潁考叔獻策使其與母親真的在大隧中相見,母子二人喜極而泣,說出“其樂也融融”“其樂也泄泄”,這句話和前面的話相呼應,也真的讓人百感交集:一時大怒說出絕情的話,終究也是會后悔的。
四、“怒”的情節推動
怒之有因,怒之有理,怒之有節,方顯人物“怒”之燦爛。清初文人張潮說,《水滸傳》是一部怒書。從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到楊志丟失生辰綱,武松大鬧飛云浦,再到宋江怒殺閻婆惜,《水滸傳》中的英雄好漢,幾乎都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做出了與黑暗社會抗爭的決斷。此外,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表現出了其對封建黑暗社會的徹底絕望,可悲可嘆。吳三桂“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伍子胥把仇人楚平王的尸體從墳墓里掘出來,用鞭子抽打,以報殺害父史之仇。這兩個人的做法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和品格”,也未免令人不齒。以上這些人物怒時的舉動都表現了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反過來,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也決定了同一怒字下其表現的千姿百態。
《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言:“夫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此言渲染了天子之怒的威嚴,嘲笑了布衣之怒的渺小。面對秦王的無禮,唐雎勇敢地予以駁斥:“匹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此言提醒秦王布衣之怒也同樣能驚天地,泣鬼神,只要他是一個英雄。同是一怒,勇者揭竿而起,天下云集響應。于是《陳涉世家》永載史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弱者敢怒不敢言,小小《賣炭翁》只能吞聲忍氣,茍且偷生。這是人物的處境與力量使然。
人物的性格制約了人物的情感外在表現形式,人物的情感外在表現形式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和寫作的時候,將這些材料集中起來,充分利用好教科書“工具性”的作用,帶領學生深入細致的分析,一定會讓學生得到啟發。
參考文獻
[1] 朱光潛.“談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9.01.
[2]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1.01.
[3] 葉圣陶.“怎樣寫作”.中華書局,2007.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