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聞名世界的汽車造型設計巨匠喬治亞羅當著很多中外記者的面說過一句話:“中國的汽車設計缺乏中國元素。”一語既出,攝人心魄。雖然大部分人都同意喬治亞羅的評價,但一直沒有出現原創性體現中國元素的汽車造型設計作品,雖然有長安長江鱘、龍騰等概念車問世,但我認為僅僅是命名體現中國元素而已。我們應該從設計思路和設計元素這兩方面探索如何設計出具有中國本土化特色的汽車。
【關鍵詞】中國文化;元素;汽車設計
從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研發了世界上第一輛三輪汽車開始,世界汽車已經發展100多年的歷史了。在汽車行業的發展過程當中,汽車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代步工具這么簡單了,它更多體現的是其背后所散發出來的一種文化,以及其所代表的生活方式。
汽車文化已經成為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文化的符號。每個國家所制造的車都有屬于本國或本民族的風格與特色。比如意大利的風格:充滿了藝術氣息的車身造型,采用專業的設計室設計,詮釋了“藝術品”的含義。德國的風格:汽車造型優異而且嚴謹,是低調奢華的最好詮釋,既有創新性又契合車主的身份地位,顯示出雄厚的實力。簡潔明了的線條和小棱角大曲面的處理是大眾汽車設計師的拿手好戲。美國的風格:美國汽車講究的是舒適和大氣,還要尋求經濟性。法國的風格:這些年來法國汽車行業連續推出新的概念車,除了彰顯新技術以外,浪漫的法蘭西民族更表現出領導世界汽車造型潮流的野心。英國的風格:尋求貴族氣息,深受紳士們追捧的高貴典雅的設計風格。韓國和日本的風格:日本大量吸取西方的優秀設計理念,然而他們更注重的是汽車的實用與細致。韓國也在不停的創新來追求更好的發展。我們不得不問問自己,中國汽車的風格特點是什么?中國又有哪些汽車品牌值得國人驕傲。如今,汽車不僅僅只是代步工具這么簡單,而逐漸成為一個國家展現民族文化特色的載體。探索中國元素在汽車造型設計中的應用,是真正實現我國汽車工業走有中國特色的汽車設計之路,自主創新、研發而邁向成功的制勝法寶。
一、中國元素之思考
“什么才是中國元素?”這個問題很難用一句話說清楚。在張藝謀的創作中,京劇的表達方式就彰顯了中國元素;在吳冠中的畫中,水墨意境就是中國元素;在梁思成的心中,飛檐翹壁就代表中國元素。
中國元素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它一直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并一直傳承著中國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彰顯內在和外在獨特氣質的重要標志,既有“形而上”的意識形態,又有“形而下”的具體物質。比如建筑的風格元素:有蘇州園林、故宮、圍屋、布達拉宮、長城等;文化的風格元素:水墨畫、書法、京劇臉譜、印章等;服飾的風格元素:有漢服、唐裝、長袍馬褂、旗袍、中山裝等;自然的風格元素:長江、黃河、桂林山水、珠穆朗瑪峰等;動物的風格元素:熊貓、朱鹮、白鰭豚等;宗教傳說風格元素,三清、如來、龍、鳳、麒麟等。這些豐富多樣的中國元素,是中華文化在世界人民心中的標志。不光以上所講的,另外還有講究對立統一、中庸、和諧和一分為三的儒家思想;講究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這也都是我們中華文化與他國文化不同之處。這都是最經典的中國元素,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華。
1、缺少中國元素
如今中國以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消費國,但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非常不符合的是,直至此刻,我國還沒有建立起一個真正屬于中國自己的汽車品牌,不管是從技術還是從文化方面。正如世界聞名汽車造型設計巨匠喬治亞羅所說:“中國的汽車設計缺乏中國元素。”“而真正的設計便是文化。”“最能中國元素的汽車只有讓中國自己的設計師來完成。”對于我國現在汽車設計行業的這種情況,中國汽車設計師任重而道遠。盡管魯迅先生所說的那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并不是具有普遍性的真理,但一個國家設計風格的成熟與成功,只有將一個民族的文化真正的與設計結合,這樣才能創造出真正意義上屬于中國自己的汽車品牌。
2、亂加中國元素
五千年的風雨沉淀了中華文化的太博大精深,不能領悟中華文化,也就不能使中華文化再生,但要明白一點,汽車的本土化設計并不是胡亂添加中國元素。目前國內只有紅旗汽車將中國元素與汽車設計融合的比較好。
這輛紅旗L9(圖1)充分彰顯了建國初期中華兒女一往無前、抬頭挺胸的精神風采的炮筒式的前燈;前高后低的車身;提取中國傳統宮燈元素的豎長條尾燈;源于中國古代折扇形象“九梁十八柱”的進氣格柵;提取宮廷吉祥物品“如意”中的元素設計出中國味十足的中控臺,盡管還達不到“形上為道”,但比這款青花瓷版華泰B11(圖2)簡單的添加“青花瓷、古詩詞、書法”等中國元素顯得更有深度。
圖1.紅旗L9 圖2. 青花瓷版華泰B11
中國本土化設計并非只是在汽車上面噴涂一些中國元素的花紋,花錢能夠買來高技術,卻買不來中華文化。中國元素不是簡單的中華文化堆積,而是自然產生于中國民族性之中,是需要通過設計師的“二次創造”才能夠達成的。簡單地把京劇臉譜、水墨畫、青花瓷等的中國元素搬到汽車造型上只會讓人感覺到別扭。
也許只有國外的眼睛才能挖掘出中國元素對于汽車設計的價值,或許中國元素中國人眼里太過平常廉價了。在中國元素與汽車設計的結合上,寶馬I8(圖3)可以說做的相當成功,這也是我個人最為喜歡的車之一,它的車身線條借鑒了京劇臉譜中的線條元素,并不是把線條死板的噴涂在車身表面,而是按照其線條的走向、粗細和韻律,以線條打造車身,整體造型明快、流暢、精準,給人一種非常舒服的視覺感受,使其真正意義上達到了“形而上者謂之道”的設計理念”。
圖3.寶馬I8
在汽車技術競爭越來越傾向于同質化的今天,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就變成了產品個性,產品個性成為了品牌成長的基礎。一個沒有屬于自己民族元素的汽車品牌,最后只會被淘汰。當然,在重視中國元素與汽車設計相結合的同時,還要不斷提醒自己要以“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念去對待汽車設計,不能因循守舊,要像日韓汽車設計師那樣,盡快融的入進國際汽車設計界中去,在國際競爭中進步。
二、中國元素的運用
汽車本土化設計的關鍵,是在汽車設計中合理的運用中國元素。首先設計思路應該以中國元素中的思想元素為指導思路,然后提取中國元素中的圖形元素開展詳細設計。
1、形而上的設計思想
縱觀世界知名汽車品牌,都具有明顯的本土化差異:德國車的嚴謹規矩,日本車的細致創新,美國車的狂野大氣,英國車的穩重內涵,都蘊含著深厚的民族精神。那么中國汽車應當展示哪些中國元素來彰顯中華文化呢?
(1)道家的美學觀念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老子心中的自然觀,當中的“自然”是一種“無為”,不贊成過分的人為,推崇自然而然。而莊子心中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既雕既琢,復歸于璞”也是推崇返璞歸真,尋求一種平平淡淡的真實之美,當代設計中的“綠色設計”和“法自然”的理念又是相同的。
在我心中“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八個字,可能我并不能很深刻的理解老子這句話所闡述的大智慧,但我能理解其是對簡約美的最簡約的概括。再者“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以至于無為”老子的這些思想都體現了一種“無為”的觀點,也就是簡約,也是對《易傳》中“簡易”的延伸,這又與建筑師密斯·凡德羅曾提出“少則多”設計理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種理念倡導設計要以最簡約的造型和裝飾來完成。但是簡約當然不是簡單化,單一化,沒有細節。實際上,越簡約等于越復雜,這又剛好是老子的思維論述方式,有無、簡繁、難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家除了主張崇尚自然,簡約之外還崇尚陰柔之美,以柔弱為尊貴。這種崇尚陰柔,以柔弱為美的思想與汽車設計中的流線型設計又是很符合的。汽車的流線型設計是以圓潤的表面、流暢的線條型設計來減少物體在高速運動中產生的風阻,來表達現代汽車設計的速度之美。
(2)儒家的美學觀念
中華文化最能吸引人的地方應該是“中庸”二字,“中庸和諧”是連接著整個中華文化的精華。儒家“中和”的基本主張是和洽和諧,剛柔并濟,平和寧靜,表達的是一種“不偏不倚”,而“文質彬彬”則是表現功能和形式的統一,如果“文”屬于一種形式,是外在的一種修飾,那么“質”就是功能與內容,是物的本體,文質兩者一定要配合適當,達到內在功能和外在形式的協調統一,這樣的狀態才能完成出色設計和創造,這又和“盡善盡美”的倫理觀念目的相同,只是表現形式不同罷了,中華文化從一定程度上來看是一種求善的德性文化,而“盡善盡美”則是在追求更高的層次,如今的設計應該倡導“盡善盡美”的理念,使設計與自然、與人、與社會之間達到更高層次的和諧統一。
2、形而下的設計元素
作為產品設計師,應該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將中國本土的設計元素以一種更加正確的方式融入到汽車設計當中。
(1)中國味的線條
線條是客觀事物存在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它控制著物體的外形,所有客觀存在著的物體都有屬于自己的外沿輪廓形狀,都呈現出一定線條組合。比方說方形的冰箱、書桌、電視等,它們都有棱有角,有明確的面和分界線;輪子,籃球、雞蛋等有弧形的線條;河流有曲線,房子有垂直線,人造的、天然的,一切生活中的東西都有屬于自己的形狀和輪廓線條,物體的各種運動,也形成了各種不同變化的線條組合,人站立不動與人奔跑時的線條結構都是不一樣的。由于人們在一直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線條變化中,所以對這些線條的變化也有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和經驗。反過來,只需要通過某些線條的組合,人們就很自然的聯想到某種物體的運動和形態。正因如此,古往今來所有造型藝術都十分重視線條的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線條是造型藝術的重要語言。
綜觀中國工藝美術史,從夏商周時期之前的紅山文化中,制作陶器時所用到的圖案與線條,再到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以及之后各個朝代的瓷器,都有一些傳承的造型元素。中國古往今來的造型設計,都在古陶器、青銅器和瓷器等中國古老工藝中吸取精華。汽車設計也應該從中學習,但不是簡單的照貓畫虎,而是提取其精華——線條。
中華民族是全世界最早把線條作為藝術表現手法的民族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那個時候智慧的中華民族先祖就已經能用線條描繪出各種各樣的彩陶紋飾,早在殷商時期就出現了古樸的甲骨文和生動的象形文字,這些都說明了中華民族很早以前就發現并運用了線條的藝術。
那么什么樣的線條才算是有中國味的線條呢?中國線條和西方線條的不同之處又在哪里呢?中國和西方在對線條理解上的不同,主要是中國與西方的一些哲學觀點和美學觀點差異所造成的。達芬奇曾經說過“不是數學家請不要讀我的基本著作”。在一般人眼里一根線條只是一根線條,可在達芬奇眼中一根線條是一個點在平面或空間中的運動軌跡,他眼中的線條是沒有寬度也沒有厚度的。因此對深受文藝復興影響西方人而言,對線條的理解主要基于數學和幾何學。而對于中國傳統來說,線條不光有寬度、有厚度、有方向,還能表達出速度和力量,對于線條的理解,主觀感受起到主導作用。所以說西方人的線條是理性的,中國人的線條是感性的,這也是中國線條的魅力所在,正所謂“求其神韻、見其生氣”。
(2)中國味的色彩
不同的民族在心理上對色彩有著明顯不同感覺。人們對某些色彩的喜歡和厭惡往往源自本民族的宗教與神話。因此,色彩是具有符號性的,盡管它必須依附于具體的某一樣載體(神話、歷史、物件)。
有沒有中國特有的中國色呢?看了張藝謀的電影,許多的外國人認為大紅大綠就等于是中國色。其實大紅大綠充其量只能算是中國的民間色彩,并不能代表中國色。認真參觀故宮和中國寺院的人就能發現真正中國味的色彩。中國有屬于自己的三原色,雖然也是紅、綠、藍,但和西方的紅、綠、藍還是有很大的差別。中國味的紅是珊瑚紅,中國味的綠是綠松石的綠,中國味的藍是青金石的藍,這三種顏色是中國畫顏料的根本色,同樣也是中華文化中的珍貴色。比如藍色,西方人最喜歡的是寶石藍,所以西方基督教堂的穹頂都是藍寶石的藍,而中國人更喜歡的是青金石藍,所以中國所有寺廟里的佛像頭頂色是青金石藍。
王大珩、荊其誠等人早在《中國顏色體系研究》就明確指出:對中國顏色體系,顏色空間的明度、色調和彩度的均勻分級,必須進行驗證實驗來確定基礎色度的分級。只有這樣研發出來的汽車漆料,不管是車身噴涂,還是運用在車內裝飾上,都能傳達出中國元素,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如何合理把中國線條與中國色彩合理的融入汽車造型設計中去,是中國汽車本土化設計的關鍵。這需要我們更深入的探尋中國線條和中國色彩,從傳統工藝,民間藝術、中國繪畫中,乃至傳統建筑中汲取養分。
三、總結
中國汽車想要真正走出“中國制造”的陰影,踏上“中國創造”的光明大道,就必須合理運用先人留下的精華,無論是“形而上”的設計方向,還是“形而下”的造型元素,只不過是中華文化精華中的九牛一毛。就設計來說,也遠遠不光是線條和色彩這么容易,還需要與當今的科學技術和社會人群現狀相結合,而最重要的恰恰就是這兩個方面。意大利的汽車造型設計之所以會引領世界,原因就是意大利自文藝復興以來形成的厚重藝術文化底蘊。所以傳承、重視和發展中國藝術底蘊,中國的汽車造型設計也將站在世界的前列。
【參考文獻】
[1] 董繼明. 汽車文化[M].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9,8.
[2] 老 子. 道德經[M]. 鳳凰出版社, 2012,04,1.
[3] 胡家祥. 先秦哲學與美學論叢[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0,06,1.
[4] 吳延玉. 中國元素與工業設計[M].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2,9,1.
【作者簡介】
易紹川(1993—),男,江西宜春人,單位:華東交通大學,學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