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勇
摘 要:中國始終奉行和平崛起的國際戰略,正經歷歷史地位回歸和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拋棄近代以來形成的“受害者思維”正當其時,普通民眾更應該跟隨和配合政府的步伐,為國家的持續發展注入更多積極的自信能量,這樣可以極大推動政府正在實施的各項戰略獲得更大成功,助力偉大的中華民族復興之夢早日得以實現。
關鍵詞:自信思維;回歸;換位思考;借鑒吸納;配合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7-0012-03
中國,顧名思義為中央之國,或為中原之國,一個“中”字既概括了這個古老國度的地理位置,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在區域中的影響力程度。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浩浩蕩蕩幾千年經久不衰,為這個世界上少有的文明一直得以不斷延續傳承的國家之一。自秦統一中國以來,雖歷經各個朝代的歷史變遷,但中華文明的主脈絡始終得以延續,并一直發揚光大,直到現在正進入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新時期。
21世紀的今天,國內外出現了許多諸如“21世紀為中國世紀”或者“中國崩潰論”等這樣的論調,無論觀點唱好或唱衰,都說明國際社會已經高度關注到了中國崛起對于中國人民本身和對國際社會的廣泛影響,中國正呈現出蒸蒸日上和對現存國際秩序不斷造成沖擊和影響的態勢,并且這一態勢呈現長期持續下去的趨勢。受此影響,中國周邊眾鄰國和許多域外國家如美國紛紛對中國采取了許多遏制戰略,比如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日本的外交包圍策略以及菲、越等國在南海對中國的各種遏制反應等等,各種外部反應使得國人正在經歷一個面對挑戰越來越多的適應過程。尤其是我們普通民眾的第一感受很有代表性:中國從來都是一個熱愛和平、受儒道法思想和佛教思想等熏陶很濃厚的國家,講究中庸之道,廣交朋友,心誠至善,但為什么我們的善意總得不到許多國家的理解和接受呢?本文的中心論點就是希望從歷史以及換位思考等角度來清除普通民眾的這一疑慮,并且希望引導大家適當轉換思維角度,以更好地跟進政府的治國理念和經國方略,更好地為實現中國夢貢獻積極能量。
普通民眾對目前周邊態勢的感受屬于典型的傳統型感受思維,即我們常說的“受害者思維”,這跟近現代以來中華民族受到的外來侵略和許多慘痛經歷有很大關系。從清朝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以來,我們錯過了引領世界時代潮流的文藝復興和幾次工業革命,繞開了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一步步落后開來,并且在與列強的戰爭中敗下陣來,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使自己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在這個過程中,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自我為中央之地的思想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極大打擊,上至統治階級下至普通百姓的心理都逐漸適應了一個從“我很強大”到“自我卑微”的過程。特別是中日甲午海戰的失敗,使得我們認為曾經幾千年的學生超越了自己,這一巨大的心理落差對中華民族自信打擊非常之大。從鴉片戰爭開始,我們陷入了長達一百多年的動蕩和道路摸索之中,日本對華夏大地的直接侵略又大大延緩了我們融入世界科技革命的步伐,普通民眾對自我以及國家的優越感被磨得蕩然無存。從經濟數據和科技能力上來看,我們與西方國家的距離越拉越大,甚至難以望其項背,這些事實對國人的心理打擊是巨大的,也是非常徹底的。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在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華民族取得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通過幾個五年計劃,新中國的科技和經濟實力有了一定增長,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巨大,并且因為意識形態差異的原因,新中國并不能直接從西方發達國家得到所需要的各種援助。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取得了諸如“兩彈一星”等國之重器這樣的偉大成就,為新中國鋪墊了堅實的大國基礎。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們逐步融入國際主流社會以及對外交流逐漸增多,我國的經濟和科技能力取得了許多重大的進步和突破,綜合國力顯著提高。特別是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等大型國際盛會的召開,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到目前為止,我們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得到了極大增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不斷追趕之中。盡管如此,國人的自信心和對外交往的思維等卻還沒有完全恢復到正常水平,最明顯的莫過于前文提到的我們內心深處還有“受害者思維”的深深烙印,這種思維已經不適合中國目前所處的國際地位和我們所肩負的國際責任了,亟須改變。
從一些具體例子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我們的這種思維。目前,因為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而被炒得火熱的南海問題,菲、越等國家因為得到美國撐腰,不斷采取各種小動作對我們進行刺激。受此影響,國人的心里老是覺得堵得慌,總是覺得外交部的表態不夠強硬,質疑為什么連這樣的小國也能“欺負”我們,希望我們能強硬起來對待,但又很擔心真正開始戰爭的話我們的能力究竟怎么樣,萬一打亂了我們的發展大計怎么辦?美國等域外國家正是利用了我們這樣的心態才不斷制造著各種小動作。還有比如對待與日本的領土爭端問題,雖然我們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但也在很艱難地拿捏著某個平衡點,以防止真正落入到各種事態擴大的糾紛里去。普通民眾對日本的恐懼心態更是非常之濃,這不僅與日本侵華對我們造成的巨大傷害有直接關系,也跟我們對目前與日本攤牌勝算有多大持懷疑態度有間接關系,這也證明了我們的自信還沒有達到跟實際情況相符合的高度。更多其他例子譬如西方國家在對待達賴喇嘛問題上的動機以及美國在臺灣問題上對中國的百般阻礙等也都是同樣的道理。其實這些感受在很大程度上都跟我們自己的思維和心態還未調整到位有很大關系,那么究竟需要怎樣調整思維才足以配合當前國家推行的“有所作為”積極戰略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探討我們應建立的思維和心態問題。
第一,我們應從自己的歷史里去重新認識和發現我們曾經在世界上的位置變遷,以及自古以來與世界各國交往的歷史經驗,站在一個更大跨度的時間軸上去了解我們的輝煌歷史,引導大眾自信思維回歸。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浩浩蕩蕩,產生過無數的杰出人物和重大發明創造,經歷過許多空前強大的文明階段,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歷史和文化都產生過巨大影響,在這些時代里的人們的自信是空前爆棚的。先不必說秦統一中國之前春秋戰國等時代涌現出來的許多杰出思想諸如合縱連橫等戰略對后世產生的巨大影響,只看看秦統一中國之后我們更加熟悉的強大朝代里,人們的自信也是如何強悍。漢朝以其創制定例的開拓精神、輝煌的戰功、昌盛的文化與科技,昭示著中國大一統王朝少年時期的精神與活力,驅逐匈奴,用它超凡的戰功界定了今日中國的基本版圖;它同時還是個人文燦爛、科技發展的時代,比當時的羅馬帝國有過之無不及,使東亞文明開始傲立千秋。可以想象那個時候的祖先在面對各國時是如何的自信滿滿。繼漢之后的唐朝,不論是科技、經濟、軍事、文化還是制度等方面在世界上都遙遙領先,當時的長安、洛陽等地都是世界性大都市,匯聚了世界各地來中國求學的人,包括東面的日本都是我們的學生;唐朝君主主張開明的對外政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集世界之所長于一國,軍事上滅突厥,四方稱臣,無人可敵,可以想象那個時候的人們是如何的自信。到了宋朝,當時的各個產業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它是各朝代里唯一不抑制商業發展的朝代,可以看出那個時期的人民的富足程度。宋之后的元明清各朝代,中國的版圖始終保持如此之巨大,在東亞始終處于絕對領先的地位,幾乎沒有任何一個真正的競爭對手,這種長期的大國地位和大國心態使得我們認為自己是真正的中央之國,周邊萬國來朝,以至于清末英國炮艦開到中國沿海的時候我們還認為他們是域外蠻荒之國。上述這些例子充分說明歷史上的我們從來不缺乏對世界的巨大貢獻以及影響力,從來不缺乏普通大眾爆棚的自信,我們有長期保持自信的優良傳統。改革開放到現在,雖然我們離世界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是我們的人口、地理位置、國土面積和資源等優勢決定了我們擁有巨大的潛力,只要保持改革開放的路子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我們一定可以做得更好,重現歷史上中華民族的位置和影響力。西方國家和周邊眾鄰國也很了解我們悠久歷史里的強大基因,從來沒有小看我們,所以我們從現在開始就應該變得自信起來,讓傳統自信思維回歸,改變這一兩百年來的“受害者思維”,配合政府全球戰略逐步走向更加強大的未來。
第二,我們應該積極地換位思考,去盡量了解甚至理解別的國家對我們的真實想法,以方便我們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發展和為世界和平做出更多貢獻的更好決策。可以分幾個層次進行換位思考。菲律賓、越南等周邊與我國有一定領土爭端的國力較弱的國家為一個層次。站在這些國家的角度,會發現中國是一個“龐然大物”,如此多的人口、如此大的國土面積、如此大的經濟總量、如此強大的軍事能力和發展潛力等等,我們是一位足具實力的大國玩家,這些國家在面對中國時其實是極度沒有自信的,哪怕有美國等強國在后面為他們撐腰。在這種懸殊下他們只能通過制造一些小摩擦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盡可能地為中國制造麻煩,比如菲律賓的登陸艦坐灘事件和菲律賓把南海問題提交國際海洋法庭等事件,都說明了他們的此種思維。了解透了這一層次國家的心態,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太在意他們的“挑釁”,更不應支持政府使用軍事力量等,這樣有可能正好掉進這些國家安排的陷阱里,相反我們應該很有自信地與這些國家積極周旋,比如支持使用海警力量等,盡可能地支持政府做出有利的戰略戰術決策。日本為我們進行換位思考的第二個層次,中日之間的歷史積累問題不用多談,大家都比較了解,站在日本的角度看中國,其實他們的心態也是很復雜的。自從甲午海戰戰勝清朝以來,日本從曾經為我們的學生轉變成了亞洲的領先者,并且由此產生了很強的民族優越感,一直持續至今,雖然在前幾年經濟總量被我國超越,但他們在科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以及國民素質等領域依然強于我國。許多學者認為也正是因為經濟總量被超越,使得日本的心態開始變得不平衡起來,他們很擔心亞洲的秩序又重新回到甲午海戰前幾千年由中國主導的局面上去,這是他們極不情愿看到的場景。這也導致日本開始轉變了與我們的接觸思路,從以前積極接觸的戰略轉變成了配合美國亞太行動的戰略,由此產生的釣魚島問題升級就是很好的例證。但現在的中國已不是近代那個積貧積弱的中國,日本的島國狀態以及其二戰戰敗國的事實,使得他們沒有如此強大的資源與中國進行全方位對抗。放棄我們自己的“不自信”吧,日本注定無法阻止我們和平崛起的腳步。其他歐亞國家如英、法、德、俄、印等為我們要進行換位思考的第三個層次國家。目前這些國家與中國總體友好,沒有太多的直接糾紛,合作也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這些國家對中國的發展總體上處于沒有太大意見的狀態,歐洲發達國家因為幾百年來對我們的領先優勢而有一定的優越感慣性,但是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穩步推進以及他們的相對衰落,他們也在逐步適應自己新的位置,并且他們也比較樂見中國的崛起以制衡部分美國的影響力。反觀我國普通百姓,對于歐洲人有天生的“自卑感”,覺得“洋人”高人一等,我們應該徹底擺脫這種心態,以更平等的姿態與他們接觸,恢復我中華之應有的自信狀態。最后一個換位思考的層次是美國。沒有任何疑問,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中國都已經是或即將成為美國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這種競爭表現在諸如經濟、軍事、政治和國際影響力等方方面面。站在美國的角度,遏制中國的道理很簡單,我們迅速發展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等正在努力追趕它,甚至以世界銀行平價購買力計算的經濟規模已經超過美國,這對于習慣唯一超級大國和世界警察的美國來說很難接受,不得不轉變思維以阻止中國如此快速地崛起,防止中國在世界范圍內與他們爭奪影響力和霸權,它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以及在中國周邊到處煽風點火的策略很直接地說明了他們的心態問題;站在普通中國人的角度,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在不斷的變化運動之中,五百年河東、五百年河西,美國已然很強大,華夏大地依仗如此多的人口和如此大的國土面積以及我們堅忍不拔的毅力堅持改革開放并一直發展下去,逐步恢復到歷史上的地位是完全有可能的,我們應該足夠自信才對,相信通過黨中央和我們的努力,在未來是可以實現更多超越、得到更大影響力的。通過這幾個層次的換位思考和分析,可以看出一切都來源于我們自身變得更加強大,其他國家的反應更多是在調整和適應我們崛起的過程,西方國家和周邊眾鄰國也正是了解了我們悠久歷史里的強大基因和強大的發展潛力,早已把我們當成了真正的大國對待,如果我們總還覺得自己處于弱勢狀態的話,這一矛盾觀點對我們的發展戰略決策是非常不利的。只要我們充分了解別人的真實想法,有針對性地采取合理應對策略,建立起足夠自信,支持政府多做出有利于長期發展和世界和平的正確決策,那么我們先前認為的“軟弱反應”其實只是一種策略而已。換位思考,建立自信,再積極配合政府行動會收到最好的效果。
第三,在建立我們的自信以及闊步向前適應新的角色轉變之時,也應廣泛吸納各個國家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在科技、經濟等領域已取得的偉大成就和經驗,來不斷補充和完善自己,為我們建立起來的自信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西方世界主導世界事務幾百年,通過幾次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和新的信息技術革命,已經實現了高度的工業化和信息化,他們仍然在許多方面領先于我們。我們在追趕的路上可以吸取他們的成功經驗為我所用,這樣既可以更快更穩地幫助我們實現目標,也可以借此加強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降低彼此之間的對抗程度,以合作為先,為世界和平做出大家共同的貢獻。這幾年來習總書記對世界各國的成功訪問里,以經濟為先和“一帶一路”穩步推進的策略就是很好的注解,特別是與法國合作參與英國的核電站項目就是一種很好的合作發展方式,積極參加美國主導的核安全峰會也為國際核安全和世界和平注入了強大的正能量。同時,在與菲律賓、越南等實力相對較弱的國家交往時我們也應繼續多表現大國包容風度,多進行雙贏合作,少進行激烈對抗,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也是我國和平發展崛起中的關鍵一步。做好了這些,我們建立起來的強大自信可以得到更加堅實的基礎,可以為我們和平崛起提供更多更強大的正能量。
綜上所述,我們希望通過多方位的分析,能夠引導普通民眾的“受害者思維”和“不自信心態”走出循環的怪圈,建立更加客觀的自信思維。中國是儒家價值觀的源點,更是一個文明至上的國家,歷史上,中國文化呈現出巨大的開放性,消化和吸收了各種外來的文化,是世界上一個從來沒有中斷過的文明;近代以來,盡管衰落,但從來沒有成為一個完全的殖民地,至多如毛澤東同志所判斷也是一個“半殖民地”國家,正因為如此,中國存在著其他所有東亞國家所不存在的文明復興的潛力,在世界各個國家眼里我們實際上是足具實力的大國,建立我們應有的自信思維應為當務之急。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國家在許多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進步,國際影響力不斷上升,我們進入了一個改革開放更重要的發展階段。而縱觀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府帶領我們的所做和所為,可以發現政府的行事風格是非常有自信的,以至于許多國家產生了諸多不適應,比如“一帶一路”的持續推進、亞投行的正式成立以及南海島礁的持續擴建等等,政府都表現出了極大的自信。而我們普通民眾更應該跟隨和配合政府的步伐,為國家的持續發展注入更多積極的自信能量,這樣可以極大推動各項戰略獲得更大成功,助力偉大的中華民族復興之夢早日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葉自成,龍泉霖.華夏主義——華夏體系500年的大智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71-350.
[2]李紅杰,葉自成.中國大外交[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32-142.
[3]何亞非.選擇:中國與全球治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80-108.
[4]王義桅.超越國際關系:國際關系理論的文化解讀[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