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 李楠明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的新境界,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關鍵詞:黨的十八大;生態視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現代意義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7-0031-02
中國夢首次被提出是在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展覽時,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夢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那么中國夢的性質又包括哪些內容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想完成中國夢的偉大宏圖,就需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進發,同時,建立美麗中國,也就是說,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結合在一起,共同創造“綠色中國夢”。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體,中國共產黨要想將馬克思主義融入中國的發展中,就需要根據國內的實際情況,在接受其理論形式的情況下,將其運用到實踐的過程中,這樣才能夠保證其在中國開花結果。實際上,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對我國的發展有重大意義。黨的十八大提出:我國目前應該將國內和國際這兩個局面全面打開,勢必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首要位置,同時,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這幾個方面全面融合其中,共同創造美麗的新中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和持續發展。不僅如此,還提出了構建“五位一體”的總體局面,并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其中,將“美麗中國”作為戰略目標,將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美麗中國”結合在一起。共同創建“社會主義文明新時代”。對于這一觀點,經分析得出,它對于我國經濟增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時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資源環境中存在的問題,由此可見,全面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能夠構建更美好的家園,同時使人民群眾過上期待的好生活,可以說,黨的十八大報告完全符合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并且在推動國家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具有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界定
為明白黨的十八大所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否能夠滿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要求,就必須要了解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關系。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進程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的結合體,它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學術、文化思想融合的過程,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實踐經驗。也就是說,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發展、創新的實踐過程。根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表現出來的科學內涵和本質特征來分析,可以說,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具有明顯的鮮明性,這一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體不僅能夠滿足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同時也能夠滿足中國的發展要求。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馬克思主義的特征也在隨之變化,馬克思主義的特征不僅能夠推動時代的發展,還能夠為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我國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發展的新情況,在理論和不斷實踐中,總結出相應的時代發展規律,為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發展規律充分顯現出來,需要對其從形成到發展和再到創新的過程全面了解,以便更好地認知和把握時代發展的規律。要知道,在當代社會文明進步如此之快的情況下,沒有一成不變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會隨著各種因素發展,可以說,只有在時代潮流中認識馬克思主義,才能形成科學的馬克思主義,進而實現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突破。
經過實踐證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教育了人民,還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基礎,不僅武裝了全黨,還增強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必需與中國的實際發展情況相結合,才能夠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必須堅持與時代發展共同進步,共同構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要求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應該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進程,同時將時代化、大眾化深入其中,將堅持不懈的精神深入實施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中,從而建設科學的創新體系。不僅如此,還需要建設能夠面向大眾的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全面推進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進程,需要注意的是,在構建這一體系的時候,要緊密結合中國的發展情況和時代特征。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定要符合中國現實要求。
二、黨的十八大談生態視域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解析
黨的十八大提出:推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是根據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進程的要求所提出,從馬克思的科學內涵和時代特征來看,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并且將生態文明的建設融入其中,這一重大突破不僅對黨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還實現了黨發展實踐的創新。我國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歸納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之中,同時,將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構建“美麗中國”全面提上日程,積極營造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時代。實際上,“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演變而來,不僅如此,還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得來,從某種程度上說,“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有了全面的改革。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便提出了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在我國經過歲月的洗禮之后,在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提出了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建設,想要實現“三位一體”的總布局,這個總布局引領著我們,從黨的十三大到黨的十六大一直延續著這個總體布局,之后,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便由“三位一體”總體布局擴展到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四位一體”總體布局。隨后,又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一直到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更高的層面,為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其做出了全面的調整,從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從“四位一體”總布局拓展到了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總布局。這不僅明確了我國今后的發展方向,同時也增添了發展內涵的新元素,完成了黨對于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新高度的認識,這一時刻也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全新的歷史階段。由此可見,黨的十八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是符合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進程要求的,同時,也完全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
三、黨的十八大談生態視域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代意義
(一)應對自然力危機
在馬克思揭示資本榨取剩余價值的論證中,存在著自然力危機的思想,一些資本家的貪婪,致使自然力遞減的作用充分發揮了出來,進而形成短暫性的自然力危機,這種危機能夠從減少生產要素的供給和削弱生產力等方面引發根本性的危機。在馬克思的研究中,曾經發現:資產階級所創造的生產力非常強大,對自然力的征服是人們想象不到的,不僅造成了森林、鐵礦等的枯竭,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能源,正是這些因素導致了自然力短缺的危機。
目前階段,不同程度的自然力危機正在不斷向世界擴大,導致世界各地頻繁發生災害,物種稀缺,糧食和水等的危機正在充斥著全球,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生活,在此環境下,黨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方針,正是這一方針的提出,使得抑制自然力危機的能力在不斷提升,而且也完全符合了馬克思的自然力危機理論。
(二)促進綠色生產力的發展
在1972年的時候,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大會上提出“環境可持續發展”理論,之后經過研究,在1994年,綠色生產力被亞洲生產力組織所提出。綠色生產力,實際上是一種可同時提高生產力水平和環境績效,不僅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還能夠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這一促進作用完全符合馬克思的理論。馬克思指出:“一切生產力都歸結為自然力”,也就是說,所有的勞動生產力全部都來自自然界。不難看出,馬克思主義包含著自然力與生產力的關系研究,不管從哪個角度看,自然力包含生產力,而生產力又包含著自然力,二者的關系此起彼伏,為此,我們應該將之前的征服論轉變為一種天人合一思想的綠色生產力理論。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不能夠破壞環境,要堅持社會經濟和人類水平的共同發展。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可以知道綠色生產力涵蓋了生態原則和生產力原則,同時,生態原則又包含了責任、污染者支付以及預防原則;生產力原則涵蓋了收益率、競爭優勢以及人的建設原則。為此,需要不斷增強綠色的生產力建設,本著生態原則和生產力原則,共同構建綠色的中國夢。
(三)保護綠色生產要素
馬克思指出:在去除勞動過程之后,剩下的只有兩個因素,那就是人和自然。也就是說,當我們將自己掌握許久的生活能源和其他所需要的東西摒棄后,那么離我們最近的就是自然力,由于自然力的存在,使得我們能夠進行生產勞動,進而促進生產力的進步。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可知:生產的四大要素,即為:土地、勞動、資本和企業家才能。為完成黨的十八大所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標,一定要將第五基本要素融入其中,也就是公權自然力,這樣才能夠完成生態文明的建設,構建“美麗中國”。
四、結語
綜上所述,黨的十八大報告,充分滿足了人民群眾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其中建設生態文明、構建“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美好愿景。同時也符合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要求,對現代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薛建明.生態文明與低碳經濟社會[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
[2]劉克穩.深度解讀十八大報告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新構想[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1).
[3]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張國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5]汪青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M].天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