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賈誼是西漢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所寫的《過秦論》通篇氣勢恢宏,通過揭示秦王朝的覆滅,來告誡漢初的統治者吸取秦王朝滅亡的教訓,以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賈誼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是其所留下的政治思想卻值得探究,本文以賈誼的《過秦論》為例,來分析賈誼的政治思想,并在分析的過程中提出了自己的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以及對賈誼《過秦論》中體現的政治思想的思考。
【關鍵詞】賈誼;《過秦論》;啟示
一、賈誼簡介
賈誼,漢高帝七年生于河南洛陽,卒于漢文帝十二年,當前對賈誼詳細記載多參考《漢書·賈誼傳》。通過《漢書》的記載,可以簡單的梳理下賈誼的生平。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時僅33歲。
賈誼的政治思想深刻反映了漢初的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對先秦各家各派政治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賈誼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是他所留下的政治思想卻尤為寶貴,既有他勸誡漢初統治者吸收秦二世而亡的教訓,加強禮治德化教育,也有他為了實現西漢王朝的長治久安所倡導的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愛民的民本思想,還有他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所倡導的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侯王的權力等等一系列的政治思想。
二、《過秦論》的主要內容
《過秦論》共分上、中、下三篇,簡而言之,就是議論秦王朝的過失和錯誤,積極建議統治者(漢文帝)施行仁政,推行與民休養生息的政治政策,能夠做到從真正意義上安撫百姓生活,實現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同時緩和當時太平社會背后所隱藏的社會階級矛盾和社會利益沖突。
《過秦論》的上篇主要介紹了秦王朝的興起和衰敗,在上篇的結尾賈誼將秦王朝迅速敗亡的原因歸納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在《過秦論》中篇中賈誼深刻剖析了秦王朝統一后沒有實施一系列治理國家的政治政策。賈誼寫到:“未兼并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異也。”而在《過秦論》的下篇中,賈誼的側重點在于指責秦王子嬰的過失以及對全文的總結。“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上、中、下三篇環環相扣,深刻揭示了秦王朝滅亡的原因,雖名為“過秦”但實在借古喻今,旨在為西漢的統治者提出自己的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張,以穩定社會經濟政治秩序。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賈誼敏銳的察覺到了西漢社會在發展中面臨的各個方面的危機,表達了作者的政治愿望和政治主張。
三、《過秦論》中賈誼的政治思想探究
賈誼的《過秦論》對當時的社會和國家的政治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過秦論》中,筆者認為賈誼的政治思想突出表現在“仁義”思想以及變法革新思想之中。
1、《過秦論》中的“仁義”思想
“仁義”思想古已有之,“仁”的觀念最早可追朔到西周時期統治者“重德”、“敬德”的思想,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在《左傳》、《國語》中,“仁”的內涵得到豐富,逐步成為一種敬謹的道德責任意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愛人”等行為。“義”的觀念,起源于一種表示社會等級的禮儀,象征了等級秩序。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義”發展成為根源于天地之道的宇宙之道。總體而言,孔子以前,“仁”是指由內心而發的,對道德禮法的責任意識;“義”則指依據道德而做出額判斷和行為。而后,孔子豐富和發展了“仁”與“義”的內涵,建立了仁政學說,提出:“克己復禮為仁”和“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主要代表觀點。但是,《過秦論》中賈誼所提出的“仁義”學說與孔孟思想中的“仁義”學說還是有區別的。區別就在于賈誼的“仁義”學說來源于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與其說是一種思想,還不如說是一種政策。賈誼在《過秦論》中所主張的“仁義”主要是針對秦朝的殘暴統治給人們帶來的政治高壓、殘酷吏法、經濟掠奪和思想禁錮而言的。
賈誼《過秦論》中的“仁義”思想,是根據時代背景所提出的,與傳統的“仁義”思想不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所以我們在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史時,首先要注重對于思想家所處時代背景的研究,不能一概而論,要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分析方法研究政治思想家的思想,要認識到政治思想家思想的形成是一個過程,在研究其某一時期的政治思想時要切實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一般的規律中尋求每個思想家獨具特色的政治思想。其次,在研究單個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家的思想時,要認清其思想的產生來源以及與同一時期不同思想家思想的比較研究,這能使我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所研究思想家的思想內容。另外,通過研讀《過秦論》,還要認識到賈誼所倡導的“仁義”思想,雖然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推行與民休養生息的經濟政治政策,但是賈誼寫《過秦論》的目的,不是為了保障人民的政治權利,其所提出的“仁義”思想就其本質而言,也是為了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一種政治統治工具。為此,我們要做到與時俱進,在研究古代政治思想家優秀政治思想的基礎上,結合當前的政治理論構建自己的中國思想史知識體系。當前,我國政治政策中所倡導的“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等一系列切實保障公民政治權利的政策就是對中西方政治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在我國,國家是人民的主人,治理國家要充分尊重人民在國家和政治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切實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地位,人民才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決定者和參與者,通過研讀《過秦論》,分析賈誼的政治思想,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這一點。
2、《過秦論》中的變法革新思想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下,賈誼站在歷史發展變遷的高度來看待秦在統一祖國過程中的攻戰政策的,因此,他對秦國所進行的以武力統一全國的兼并戰爭,沒有半句指責。這種大一統的思想,是歷代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所共有的,它體現了人民的最高愿望。由此賈誼進一步提出了自己主張變法革新的目的,即為了維擁中央集權,保證國家統一,統治者要注意因時因地的注意調整自己的政策。在《過秦論》上篇中,賈誼首先寫到了秦王朝的興起,著重強調了商鞅變法對于秦王朝發展的重要意義,這是秦國向秦王朝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后才有了秦王朝統一中國的局面。《過秦論》肯定了秦王國和秦始皇的歷史功績,認為秦順應了春秋戰國之際民心的要求和歷史潮流,完成了祖國的統一大業。而后賈誼對秦王朝后期腐敗和暴政導致天下滅亡感到嘆息。分析《過秦論》中所描寫的秦王朝的發展變化,不難發現,其中深藏著與時俱進的思想。同時,賈誼著重強調了不能隨心所欲的去變革、去順應時勢,而要在深思熟慮的基礎上,既要有前人思想的繼承和創新,又要有符合時代潮流的新的東西。
四、結語
仁政以及與時俱進的思想對于中國政治社會的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過秦論》認為秦王朝的覆亡也在于沒有與時俱進,仍然使用打天下的暴力手段治理天下。在賈誼看來,與時俱進還表現在同一王朝不同君主交替后要有不同的治國理政手段。這當然不是簡單地改變前任君主的所有做法,而是要堅持好的正確的方略,糾正錯的不合時宜的做法。這也啟示我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歷史的發展演變中,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的有機結合,不斷與時俱進,以人民的利益為導向,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 謝陽舉. “仁”的起源探本[J]. 管子學刊, 2001(01).
【作者簡介】
李子昂(1993—),男,山東省泰安市人,海口市美蘭區海南大學政治學理論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