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時代,文化霸權的滲透更為隱形,缺乏國家戰略視角的公眾很容易受到迷惑,因此,加強互聯網時代中國媒體與輿論環境的治理工作,抵制文化霸權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挑戰。
【關鍵詞】美劇禁播;文化霸權;媒體監管;新媒體
中國文化產業領域出臺了不少禁令新規,其中很多規定都得到了大眾的廣泛認可,但是其中一條對于美劇的限制措施,卻引起了廣泛的網絡爭議。2014年4月26日開始,《生活大爆炸》、《傲骨賢妻》、《海軍罪案調查組》和《律師本色》四部美劇在國內視頻網站紛紛下架,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以“美劇禁播”的實時搜索在那段時間排行第一,成為絕大多數網民,特別是作為美劇粉絲的年輕網民或抱怨或暗諷的熱門話題。另外,國內各大網站也對此進行了廣泛的報道,鳳凰網、新浪網、騰訊網等一些有影響力的網站都發表了相關評論,一時,“美劇禁播”成為網絡文化現象的典型代表。
“美劇禁播”現象涵義豐富,是全球化時代網絡自由、文化管控、國際傳播、文化霸權等復雜問題的綜合。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傳播手段,電視劇對于意識形態和行為方式具有深遠的影響,是美國對外進行其價值觀意識形態推廣的重要途徑。就像經濟層面上全球化的擴張帶來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公平問題,互聯網環境中,弱國與強國的文化逆差也在不斷加大。以美國為主導,強國建立了一套與全球化和互聯網發展相匹配的國際傳播新秩序,在這種秩序中,美國的價值觀和技術占據絕對優勢,使得它向全球化進程中的其他國家傳輸自己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異常容易并帶有濃重的隱蔽性。
文化霸權不僅對其他國家和民族帶來了精神上的“剝削”,更為霸權國推行其政治經濟目標創造了“潤物細無聲”的軟實力資源,助其堂而皇之攫取政治經濟利益。意識到這種文化逆差,各國的政府和民眾應該團結一致行動起來,從主流霸權文化中拯救我們本民族的文化。中國廣電總局頒布的對美劇的審查制度不僅彰顯了中國應對文化霸權、試圖抵制文化霸權的意圖,還表明了,在全球化裹挾著互聯網飛速向前的過程中,如何凝聚全國的共識以應對強勢文化帶來的文化霸權并從國家戰略層次上對文化全球化進行積極的引導,以使其對國家政治、經濟等產生有益的推力,是每一個遭受文化霸權滲透的國家面臨的重大挑戰。
一、網絡上對“美劇禁播”的報道
美劇禁播浪潮被廣泛傳播之后,其發酵性影響也主要集中在網絡。因此,對網絡上關于“美劇禁播”報道進行梳理很有必要。比如,2014年4月29日,鳳凰網評論發表了以“生活大爆炸遭禁播,誰給了我們嘲笑荒誕的機會”的自由談專題;前瞻網發表了題為“美劇生活大爆炸被禁播,你怎么看”的調查文章;新華社于2014年4月29日發表了名為“美劇禁播疑云引發網民擔憂”的社論等等,從這些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主流媒體大部分持中立客觀態度,記錄的是一些網民對該政策的不滿,也有網站比如鳳凰網發聲對這一政策持批評態度。另外不容忽視的還有微博平臺。政策出臺之后,“美劇禁播”曾一度成為微博話題排行榜的首位,眾多博友不明白為什么“美劇”要被禁,對此產生了強烈不滿,大多數的博友較為理智,但也有一部分博友比較極端,比如名為“杜婉冬”的微博用戶便寫到:“美劇禁播是執政者愚昧的表現”。整體來看,輿論情況不容樂觀,除了極個別的媒體能夠客觀說明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大部分媒體的報道還停留在博眼球、炒作的階段。而且,微博上的大部分言論也大多較為情緒化,并沒有很好的認識到禁播美劇背后保護文化主權的內涵。
二、美劇到底該不該禁播?
首先,美劇禁播是有道理的,在保護本國的文化產業,抵御美國的文化霸權方面,對外來電視劇做出一些限制,是維護國家文化主權,抵御西方文化霸權的分內之事。全球化洶涌澎湃的潮流,聯通了各文化的同時,也加劇了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不平等地位,全球文化逐漸“同質化”。裹挾在全球化浪潮之內,在美國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支配下,在消費主義為基礎的自由市場意識形態的驅動下,以大規模生產的美國娛樂文化產品為載體,全球文化的單一化或標準化正在滲透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最能說明情況的是中情局對付中國的《十條誡令》,其中有一條特別指出:“一定要盡一切可能,做好傳播工作,包括電影、書籍、電視、無線電波和新式的宗教傳播。只要他們向往我們的衣、食、住、行、娛樂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被蛟S只是簡簡單單的一部電視劇,其反映的內容并無傷大雅,只是所謂的不帶任何意識形態色彩的生活,其背后傳播的是文化與價值觀,這種傳播帶有隱形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其背后站立的是一個國家的國家利益。意識形態的戰爭從來就沒有停止,只不過在新時代下,手段發生了變化。網絡上一些反對“美劇禁播”的言論表達或多或少地反應了美國的這種文化霸權,國產劇無法與之相比的技術特效和拍攝邏輯,都使得美劇的傳播更為強勢,更深入人心,在中國培養了一大批資深的美劇粉,而文化的滲透與同質化就是這樣長年累月地積累來的。如此美國當不滿于中國的一些不利于其國家利益的行為時,不僅會面對美國來自國際上的壓力,國內社會也被美國埋下了不定時的炸彈,牽一發而動全身。網絡時代,由于傳播渠道的多樣化和多播對象的主體化,這一問題將更加突出,因此,找到合適的方法對美劇進行管控,不管是在國內文化產業發展層面,還是國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抵制全球化下的文化霸權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但是,“網絡禁播”這種途徑卻是沒有依據的,網絡時代的傳播模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網絡要求自由,要求民意的釋放與尊重,中國舊有的單向灌輸式的命令語氣與傳播模式已經很難適應?;ヂ摼W時代,在新媒體的傳播模式中,沒有絕對的權威,人人都是信息的持有者、接收者、發出者。這種特點要求政府媒體觀的轉變與升級,中國傳統的宣傳話語在新媒體時代處于劣勢,繼續讓那些令人生厭的八股話充斥新舊媒體的話,中國在這個信息時代的輿論前景是堪憂的。中國文化產業領域內由廣電總局出臺的一些信息管制和禁令新規等仍然沒有擺脫舊媒體體制的高姿態,不能與受眾進行平等的交流,沒有站在受眾的角度考慮問題,是其傳播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反觀美國,他們在進行新聞采編時,往往以社會弱者代言人的面目出現,確立其可信、可親的媒體形象,是其贏得新聞霸權乃至文化霸權的重要條件。大禹治水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疏”而不是“堵”,命令禁止的一些政令效果正在下降,在互聯網新媒體時代,中國的媒體,特別是官媒,必須建立以人為本,以人為主體,服務大眾,平等交流的新媒體觀,以應對新時期的各種挑戰。
三、由“媒體管理”轉變為“媒體治理”:凝聚全國抵御文化霸權的共識
面對挑戰,不能退縮,只能改變,盡管改變是艱難的,特別是思維的轉變,往往需要數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得以完成。
首先,從媒體從業人員自身來說,媒體的報道應該客觀且具有戰略眼光,既要有新聞從業者的道德約束,又要時時刻刻為國家利益奔走呼號。全球化時代和網絡時代的媒體競爭不僅僅是媒體或者傳播體系的競爭,更是價值體系、意識形態體系之間的競爭。作為中國人,任何人在知道自己正在受到文化霸權的侵害的時候都會奮勇而起保衛我們的文化主權,由此,需要我們的媒體利用各種平臺,締造一種積極向上的適合我國國情的輿論環境,這條道路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僅僅靠媒體本身就可以完成的,但在“美劇禁播”事件所引起的爭議上,由于媒體缺乏戰略眼光而造成的公眾對該問題壓倒性的偏激反對確實是受到了一些不清楚不負責任的媒體報道影響。大眾得到的信息量總是有限的,雖然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普及,這一情況得到了改善,但是其思考問題所缺乏的戰略眼光和國家利益考量需要媒體從業者的引導和構建。因此,在凝聚共識、反抗美國文化霸權、創建適合于中國發展現狀的輿論環境方面,媒體是其中的關鍵角色。
其次,政府對媒體的監管方式應該由之間簡單粗暴的管理模式轉變為寬容理解、平等交流的服務模式。網絡是自由的,并且將繼續自由下去,阻礙或者阻止這一歷史發展的洪流都將產生非常不良的影響。這次禁播令的出臺說明政府試圖通過對網絡行為的限制達到既定的政策目標,很顯然,它可以決定政策的出臺,官員們的實施,但是卻無法平息互聯網時代成為信息源的個人的抱怨與不滿,這種不滿短期內并不會產生嚴重的后果,但是如果不加以管理和疏通,早晚會成為擾亂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的導火索。另外,政府對于微博和微信公共賬號的一些監管也太過于簡單粗暴,直接刪除屏蔽博友們的文章和信息,在互聯網時代不可能是長久之計,而且會引起網民的眾多積怨。改變政府自身的高姿態,出服務大眾,服務個體的執政理念出發,將“禁止一些行為和言論”的行為轉變到提升政府管理效能的努力上,引導并配合媒體一同打造中國有特色的文化產業和良性的適合中國發展的輿論環境,才是新世紀新時期抵御文化霸權,提升自身文化實力和文化競爭力,充實國際政治斗爭舞臺上國家軟權力的長遠發展之道。
【參考文獻】
[1] 賈 銳. 網絡時代的文化霸權主義[J]. 江淮論壇, 2004,(05):6-9.
[2] 郭明飛. 軟實力競爭與網絡時代的文化安全[J].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11,(03):4-6.
[3] 李懷亮, 劉悅笛. 文化巨無霸:當代美國文化產業研究[M]. 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5:12-15.
[4] 張國慶. 話語權:美國為什么總是贏得主動[M]. 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1:201-202.
[5] 王 宏, 陳曉申, 張星劍. 數字技術與新媒體傳播[M].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0.
[6] 李希光, 孫靜惟. 全球新傳播[M]. 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 2002.
【作者簡介】
谷會會(1991—),女,漢族,河南省許昌市人,中國傳媒大學外交學專業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傳媒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