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權
【關鍵詞】 數學;學困生;觀念;興趣;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7—0038—01
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促成發展的多樣性,但對于農村地區的學生來說,諸多因素造成了學生學習數學的重重障礙,面對學困生,教師應該如何分析原因,拿出有針對性的策略,實現學困生轉化是一個嚴峻的課題。
一、學困生成因分析
1. 家庭因素。在廣大農村,家長的文化素質一般都不高,不能對子女進行科學有效的家庭輔導。另外,農村學校學生家長常年忙于農事,不能主動與學校教師溝通學生在校學習情況,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嚴重不足。
2. 學校因素。當今社會,存在許多不正之風,也影響著培養人的教育行業。
3. 自身因素。由于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端正的學習態度,一些學生沒有打好基礎,隨著知識難度的增加,對學習數學更有一種恐懼感,最終自暴自棄,放棄學習。
二、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
1. 轉變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素質。很多教師一談到學困生,總是習慣于從學生身上找原因,而忽視了教師自身的問題。事實上,教師要想轉化學困生,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同時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對一名數學教師來講,首先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分層次教學,心系學困生,充分考慮學困生的處境,關注學困生。
同時,教師要有公平的師愛。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個體,無論在家庭背景、經濟條件、學習成績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教師不能因為這些差異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對于學困生,教師首先應該主動親近他們,在生活上和學習上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尤其是留守兒童,要讓他們能感受到來自老師的尊重和理解。同時,可以號召班級的同學幫助他們,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班集體的關愛與溫暖,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
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學困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不良行為習慣在他們身上往往根深蒂固。對他們的轉化不要寄希望于一時,要做好長期工作的思想準備。要拿出足夠的耐心應對學困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狀況。
教學中要有創新精神。在教學中,教師要勇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各種生動有趣的課堂情境吸引學生。還要善于因材施教,實施差異教學和差異評價,充分照顧“弱勢群體”。
2.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中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俗話說:“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如果學困生對哪個教師有好感,就會對這位教師的課感興趣,肯下大力氣學這門課,因而成績就會提高。在課堂上,教師每一句鼓勵的話語,每一絲贊賞的微笑,都會使學困生產生愉悅親和的感覺,使每一個學困生的心境都處于最佳狀態。
課堂形式要做到多樣化。學生出于天性往往不是貪玩就是好動,再加上有些數學知識是枯燥乏味的,很難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更何況是上課聽不懂的學困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改變傳統課堂中單調呆板的教學模式,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要善于運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去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3. 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要轉化數學學困生,還必須從培養學困生的學習習慣抓起。要培養預習的習慣。教師在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鼓勵他們進行課前預習,對預習中不明白的知識做好標記,找出不明白的原因。要培養認真聽課的習慣。對于大多數學困生來說,上課的通病就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師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要給學困生提供更多的表現機會。要培養及時復習的習慣。學困生對知識掌握得不扎實,如果不及時進行復習,很容易造成知識的遺忘。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困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回顧概念。培養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教師可以把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既符合學困生的狀況又滿足了其他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組成幫扶小組,安排成績好的學生和學困生一起做作業,在督促的同時又能幫助學困生解決作業中遇到的困難。
4. 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家長在學困生的轉化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開家長會或者進行家訪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使家長明確自己的責任,注意教育的方式。盡量對孩子做到理解、寬容,嚴而得當,嚴而有理,多與孩子談心,消除孩子對家長的隔膜,為學生的學習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教育教學中,學困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轉化學困生的工作是長期的也是艱巨的,只有我們數學教育工作者把學困生的教育工作做細致,做深入,用新舉措新方法教育學困生,就能使他們喜歡數學,學懂數學,真正達到數學教育的目標。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