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林
摘 要: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歷史古國,在中華民族繁衍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的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根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思想情感。初中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形成正確思想認識的重要課程,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對提升學生文化素養,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繼承中華五千年文化精髓有著很大的幫助。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就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必要性和途徑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更好的提升初中生文化素養有一定助益。
關鍵詞:實初中語文 傳統文化 滲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7-0257-01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燦爛的文化歷史,有著無比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中所蘊含的知識資源和思想文化資源對初中學生有著深遠的教育價值。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對新鮮事物感到好奇的階段,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積極向學生滲透一些簡單、容易理解的傳統文化知識,對吸引學生聽課和提高學生文化素質有著極大的幫助。本文主要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就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途徑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教學有所助益。
一、初中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1.增強學生的自豪感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知識,能夠讓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有一個更深刻的了解,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自誕生以來所創造的各種文明,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造字、造紙、羅盤指南針等內容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這些偉大的發明既包含了當時人們的科學理念,其中又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歷史進程,通過這種內容更好的激發學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陶冶學生情操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會有大量的古詩詞和古文作品,針對這些作品教師要做好古代文化講解工作,用簡單明了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例如在講解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教師首先要對作者進行講解,陶淵明又稱為五柳先生,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通過作者介紹讓學生了解文章中所蘊含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底蘊。通過作品的影響,不斷對學生情操進行陶冶,不斷完善學生思想認知,對學生將來會產生深遠影響。
二、初中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對策分析
1.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文化修養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具有文化的厚重感,身為初中語文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向學生傳遞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文化被西方國家國家所稱贊和青睞。我國古代政治發展、倫理道德以及藝術和文學作品有有著極高的價值,對這些內容進行深刻的理解,可以幫助初中語文教師更好的理解傳統文化內涵,體會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初中語文教師作為文化傳播的承擔者,應該做到傳道、授業、解惑。初中語文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文化滲透和傳承不僅僅教授文字那么簡單,我們傳承的應該是一種理念。學校也應該高度重視教師傳統文化的學習,要督促教師不斷深度研究,通過深入學習,加強教師隊伍專業素質,從而保證更好的進行初中語文教學。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深刻領悟文化內涵
在初中教材中很多古詩詞和文章都是經典之作,其中蘊含了中國漢字的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內涵,通過提升古詩詞教學質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感知能力,增強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過程中,首要的工作就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閱讀、朗誦讓學生先感受到古詩詞的韻律美。然后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走入詩詞中心,體會作者所要表達出來的情緒和感情,從而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并吸取里面優秀的傳統文化。例如在講解杜甫的《春望》這首古詩過程中,教師首先讓學生觀看安史之亂的紀錄片片段,吸引學生注意力和興趣,告訴學生這首詩正是描寫安史之亂的國家破碎的場景。然后讓學生閱讀,讓學生先感受古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然后教師和學生一起進入古詩中去感受當時的戰況。“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嘆時局,看到花開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戰火連綿,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痛苦中我的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的長安城,雜草叢生,滿目荒涼。詩人憂時傷亂,觸景生情。全詩由“望”著筆,情景相融。層層推進,環環相扣,由憂國到思家,情感愈來愈強、逐漸具體、逐漸深入。讀罷全詩,滿腹焦慮、搔首而嘆的詩人恍若眼前。整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破碎的憂傷,通過學習這首詩,加深學生對愛國的認識,從提高學生愛國思想和民族危機感。
3.積極利用多媒體進行傳統文化滲透
多媒體技術結合了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優勢,對提升學生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有著很大的幫助。利用多媒體技術也是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措施。根據教學內容,合理的選擇背景音樂,朗誦的作品,通過視頻和音頻的配合,更好的烘托出漢語語言的魅力,而通過這些影像資料,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的體會到文章中所要表達出來的情緒,真正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例如在講解劉禹錫的《秋詞》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秋天的蕭瑟和落寞,并播放一段悲愴的音樂,配合詩歌朗誦,為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讓學生感受到雖然作者在描寫秋天,但更多的是通過秋季的蕭瑟和荒涼體現作者內心的凄涼和孤獨,但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后,并沒有消沉下去?!肚镌~》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當時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通過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身處逆境也不能放棄的精神。
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對學生更好的掌握課本內容大有裨益,學生了解背景知識才能深入理解,而不只是了解個大概,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郝志俠.現代教育教學下如何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水平[J].知識經濟.2016(08)
[2]田擁麗.試論新課程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以北師大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 2016(08)
[3]孫景芝.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情感[J]. 中國校外教育. 2016(08)
[4]薛云.影視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 西部素質教育. 2016(06)
[5]代朝鳳.新形勢下初中語文教學創新策略芻議[J].中國校外教育.2016(09)
[6]王時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綜合性學習探析[J]. 中國校外教育.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