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愛
摘 要: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多媒體技術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以計算機為基礎的多媒體技術在各級學校蓬勃發展。每一個語文教師都知道,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使學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鍛煉語言能力和培養人文精神,讓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語文和電腦確實有許多共同之處,語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社會性和實踐性,電腦也被用作學習的工具、思維工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操作性和靈活性。特別是多媒體和互聯網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具有無限生機。極具魅力的創造想象空間,為語文教學和語文學習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多媒體語文教學進入課堂后將取代傳統的課堂教學手段和授課功能,促進了教育事業向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模式的飛躍。
關鍵詞:語文教學 多媒體技術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7-0266-01
一、多媒體技術運用于語文教學實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
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是封閉的,主要在于教師的教。在教學手段上也是單調的、孤立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一節課。日久天長,再精彩的講解描述都難以激發學生想象的翅膀,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何以去談創新呢?這樣往往會遏制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古人說過:“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強調了教學的引導功能。引導學生在網絡環境下進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是教師角色的重大改變。將多媒體技術和語文教學結合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造了條件。語文教學中的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并不是由過去的人講變成機講,而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樹立學生主體地位的關鍵在于相信學生和解放學生。教育家陶行知就曾說過:“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原因就在此。教學中一定要轉變觀念,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只是起組織引導、幫助和促進作用,由“導演”到“導游”真正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
二、多媒體技術運用于語文教學改變了語文教師的工作方式
過去教師備課總是依賴教材和教參,現在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擁有無限的資源,盡自己所能所想去設計,去發揮;過去的教師上課全憑一張嘴,在講臺上指手畫腳,不亦樂乎,現在教師上課更多的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充當學生的學習協助者和合作者。現在每一個教師都擁有自己的一臺電腦,可以隨時利用網絡尋找自己所需的資料,還可以通過智能平臺發布作業,解決疑問,進行視頻教學等。比如教學《神奇的極光》時。在“百度圖片”欄中輸入“極光”點擊,很快許多各式各樣、千姿百態的極光圖片就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們非常興奮,對這種自然界十分罕見的天文現象有了直觀形象的認識,這要比教師千辛萬苦描述教學效果更好。在教授《荷塘月色》這片美文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動畫技術還原月下荷塘“葉子”和“花”顫動、月光如流水般的動態美。這是以往傳統教學所不能做到的。又如《我有一個夢想》這篇經典演講稿,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將的現場演講原音重放,讓學生去體會那種現場感,切實感受馬丁·路德金為爭取黑人解放、爭取和平的博大胸懷,課堂教學效果自然不同凡響。諸如此類,這都是多媒體技術給語文教學帶來的改變。
三、多媒體技術運用于語文教學最大范圍的擴展了語文教學的外延
新課程改革的實質就是讓學生為了創造明天而學習,學習要有現代意識和超前意識,要借助教科書在舊的知識中發現和傳播現代信息,要和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是溝通人類文化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橋梁。學習要講究效率,要以學習書中的某一知識點來引出對其他相關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學習又是一種創新活動,也是一種發明創造,要與時代同步,借助多媒體技術,利用龐大的互聯網資源,可以做到跨越時空的學習。比如教學《說“木葉”》時先讓學生在網上查閱與“木葉”有關的古詩詞句,把它運用到文章中,去體會作者的發現和認識,要比自己在那里講效果好得多,而且也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課外閱讀,同時對古詩詞也做了一番欣賞,可以說是一舉兩得。再有曾有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這樣教學《世間最美的墳墓》:從“托爾斯泰的墳墓為什么是世間最美的墳墓”這一問題引出對課文的拓展學習,其中擴展了托爾斯泰的生平、作品以及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世間最美的墳墓還有像金字塔、秦始皇陵,兵馬俑、摩索拉斯陵墓等偉大、豪華、宏偉、瑰麗的偉人陵墓的了解;思考了從古到今人們精心打造墳墓的目的;面對托爾斯泰最簡樸的墳墓引導學生思考人應該在世間留下什么、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生與死,進而又擴展到有關生死的名言名句的收集;引出古今中外還有沒有這樣淡泊名利、精神永垂的典范等等,讓學生一一列舉。這節課課容量大,如果不使用多媒體技術是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的。這樣的教學過程,豐富的學習資源,深刻的學習內涵,通過網上查找,速度要快得多,容易得多。教學過程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拓展、延伸、鏈接,即達到了教學任務,充實了課本知識,擴展了教學外延,又給學生精神品質上的熏陶。
四、多媒體技術運用于語文教學可以使學生在輕松地環境中修養身心,培養人文情懷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為本,不僅要注重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的提高,還要著眼于學生人格的塑造、人文精神的培養。語文教學不能只看眼前,更要想到學生的將來,為明天的社會服務,因此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就要通過語言文字流入學生的心田,提高他們的素養,使之認識社會、認識人生,領悟做人的道理,發展健康人性,形成健全人格。語文課本中負載著幾千年文化的精髓和輝煌的人文精神。語文教師要有目的、有感情的在教學中傳播給學生,收春風化雨之功效。課文《胡同文化》展現了老北京各種類型的互通特點呢,借此來剖析北京人的心態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礎上利用多媒體技術進一步延伸到我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民居、民俗文化內容上來,通過展示和講解,直觀而形象地感受到中國民俗文化的源遠流長。教學《祝福》時,將電影資料有機的穿插到教學中,不需多講。《將進酒》的教學是通過反復朗誦,其中佐以示范誦讀,結合作者其人、時代背景的課件來進行分析、品味。一幅幅飄逸、亢奮的畫面激蕩著學生們的心,尤其在結束時播放了濮存昕的配樂詩朗誦,課堂氣氛更是達到了高潮,學生們情緒激動,仿佛見到了李白那豪放憤激的形象,更被他那種視名利為糞土的曠大胸襟所深深感染。總的說來,這種情感的培養和情操的陶冶,在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下完成得更輕松,更淋漓盡致。
的確,多媒體技術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和教學的動力,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有的語文教師并沒有真正做到將多媒體技術與語文教學的完美結合,而是出現了一些誤區。如果讓這些誤區繼續存在下去,那會成為語文教學的絆腳石,所以必須引起注意:
1.備課過程不能被認為是制作課件的過程
運用多媒體技術要注意教學的實際效果,并不是所有的語文課都要用到多媒體。制作課件需要充足的資料,因而制作課件往往會花去大量的時間。有一些教師甚至一味的花費時間在制作課件上,而忽略了教學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備課,錯誤的認為制作課件就是備課。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備課是尋找、搜索、構造、備選教學方法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檢驗、評價、挑選滿意教學方案的過程。可以說,備課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總策劃和總設計,而制作課件只是設計教學方法的過程,并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備課。現在有些學校刻意追求多媒體教學,甚至形成了“無多媒體,不成公開課、示范課”的現象,令人擔憂。
2.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比重要適度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是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那么有了多媒體輔助教學還要不要花時間讓學生去讀書呢?多媒體課件集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信息于一體,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們的視聽感官需要,激發了學生們對多媒體課的極大興趣。有些教師將這些課件在語文課堂充分利用,就使得課堂上讓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以前那種書聲朗朗的語文課堂呈現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沖擊下,已有日薄西山之勢。因此必須強調的是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語文的輔助教學是觀念的更新而不是技術的更新。語文的一些基本能力的培養還是要加強的。如果說為了吸引學生而在多媒體技術上下功夫,而把語文的一些基本要求放在次要位置上,那么這種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就是本末倒置,是不可取的。
總之,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廣泛的,影響是深遠的。多媒體技術應用到語文課堂,充分利用現代技術這個教學資源,能夠使學生在現代氣息中能夠創新學習,提高語文素質,同時提升學生的創造力。教師,擔負著培養社會合格人才的重任,那么,多媒體技術如何更好地應用就是每個教師當前的課題,我想:隨著多媒體教學手段越來廣泛而成熟的應用,一定會為現代化教學插上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