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祖 周明媚 張穎
摘要 闡述了秈粳雜交稻甬優17號在蒼南縣的示范情況,針對甬優17號的特征特性,總結形成了與之相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主要包括適期播種、培育適齡壯秧、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及時擱田、做好病蟲草害防治等內容,以期為該品種的推廣種植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秈粳雜交稻;甬優17號;示范情況;特征特性;栽培技術;浙江蒼南
中圖分類號 S51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7-0035-01
為進一步深入掌握甬優17號的特征特性,通過在蒼南縣的示范種植,總結形成了高產栽培技術,為蒼南縣農業豐產豐收奠定了基礎。
1 示范情況
甬優17號在蒼南縣種植,表現為產量高,耐肥抗倒,抗病性好,米質優。既可作單晚種植,也可以作連晚種植。為進一步了解甬優17號的高產潛力,課題組建立了中心示范方。
2015年,在錢庫仙居、靈溪、龍港等地建立示范片面積達113.33 hm2,平均產量7 309.5 kg/hm2。錢庫示范面積96 hm2,平均產量7 998 kg/hm2,其中:2015年11月16日組織縣水稻產量驗收專家組,對錢庫仙平村示范方進行測產驗收。驗收面積10.13 hm2,前作為早稻,采用機插栽培方式,統一基質育秧。6月25日播種,7月22日開始移栽。現場驗收采用機械收割,共實割4丘田。田塊均為規則長方形,經實測丈量,面積分別為763.37、1 040.01、673.37、990.72 m2。經去雜翻曬,稻谷含水量用水分測定儀測定,水分含量分別為19.5%、19.8%、19.7%和17.6%,折干率分別為85.3%、87.2%、86.6%和88.2%。四丘田實割產量分別為7 633.5、7 593.0、7324.5、8 619.0 kg/hm2,全方平均產量為7 792.5 kg/hm2。在金鄉落實面積10 hm2,經田間實地收割稱重,平均產量達7 519.5 kg/hm2;靈溪浦連作晚亭示范面積16 hm2,播種期為6月27日,經實產調查,平均產量達7 327.5 kg/hm2。龍港鎮三大廟村面積22 hm2,平均產量6 792 kg/hm2。礬山面積8 hm2,平均產量7 357.5 kg/hm2。馬站面積13.33 hm2,平均產量7 012.5 kg/hm2。橋墩面積12 hm2,平均產量7 159.5 kg/hm2,較對照品種增產顯著。
2 特征特性
2.1 生育期適中,產量高
對比品種甬優9號,6月30日播種,7月26日移栽,始穗期9月13—15日,齊穗期9月16—18日,全生育期約127 d。在仙居,于6月底播種,7月中下旬前后移栽,始穗期9月14—15日,齊穗期9月17—19日,全生育期130~135 d。田間穗粒結構調查表明,有效穗數177萬穗/hm2,株高101.2 cm,穗總粒數256.1 粒,穗實粒數229.5粒,結實率89.61%,千粒重26.4 g,平均產量8 055 kg/hm2。以上結果可為甬優17號的進一步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2.2 長勢好,抗性強
結合田間長勢觀察記載,該品種株型適中,長勢繁茂,莖稈壯,穗頭大,谷粒多且較易落粒,后期轉色好。尤其是在臺風杜鵑帶來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過后,該品種落粒嚴重,但不倒伏。
3 高產栽培技術
3.1 適期播種
根據2015年栽培情況調查,6月23日播種,7月22日移栽,9月14日始穗,9月17日齊穗,11月7日成熟,全生育期約137 d;而6月30日播種,7月24日移栽,9月20日始穗,9月23日齊穗,11月12日成熟,全生育期約135 d。由于甬優17號的分蘗力與秧齡及肥力密切相關,要求秧齡控制在30 d以內,該品種具有強感光性,早播生長期長,不便管理,作連晚應在6月底前播種。
3.2 培育適齡壯秧
通過稀播、合理肥水管理和化學調控技術,培育出理想的適齡壯秧。一般秧齡25 d以內,秧田帶蘗數量可達2~3個。一是稀播。秧田播種量不超過150 kg/hm2(單晚大田用種量7.5 kg/hm2,連晚11.25~15.00 kg/hm2),秧齡長的要減少播種量[1]。二是施足肥料。施復合肥(15-15-15)225 kg/hm2作秧板基肥,于二葉一心期施尿素75~90 kg/hm2作為斷奶肥,插秧前3 d施尿素75~90 kg/hm2作起身肥[2]。三是噴施激素。于一葉一心至二葉一心期,噴200~300 mg/kg多效唑藥液1 500 kg/hm2。四是做好病蟲害防治。播前種子用“的確靈”浸種,催芽露白后,每1 kg種子用4 g吡蟲啉拌種,拌后24 h播種。秧田期嚴防薊馬和飛虱的危害,以防發生矮縮病[3]。
3.3 合理密植
甬優17號在蒼南縣作單晚種植要盡量提早插秧,提倡秧齡在22~25 d,而作連晚種植秧齡要求控制在30 d內。合理密植,作單晚種植,移栽密度26.6 cm×(26.6~30.0)cm較適宜,基本苗插15萬叢/hm2左右,爭取有效穗數180萬穗/hm2左右;作連晚種植,營養生長期縮短,必須插足落田苗,移栽密度23.3 cm×(20.0~23.3)cm較適宜,基本苗插18萬叢/hm2,爭取有效穗數195萬穗/hm2左右。注意插秧時每3~4 m留40 cm的操作行,以便開溝排水和田間管理[4]。
3.4 科學施肥
甬優17號生物產量高,需肥量較大,根據示范推廣產量8 250 kg/hm2以上高產田的調查統計,建議氮肥施用量217.5~232.5 kg/hm2,特別需要注意增施鉀肥的施用,要在施足基肥的原則下,有條件的田塊可適當增施有機肥,早施、重施促蘗肥,中期控制氮肥,必須施?;ǚ剩?、促蘗肥、?;ǚ剩ㄋ肓7剩┍壤?∶2∶1或6∶3∶1較好。追肥可分2次施用,插秧后5 d結合除草施促蘗肥尿素112.5~150.0 kg/hm2,破口前10~15 d,施保花肥尿素45~60 kg/hm2、鉀肥37.5 kg/hm2。前作種早稻的連晚田塊,要適當增加施肥量,并要根據田塊肥力水平合理增減。破口至齊穗期結合除蟲防病可噴施磷酸二氫鉀2.25 kg/hm2+尿素2.25 kg/hm2[5]。
3.5 及時擱田
水漿管理要求前期足水促進分蘗,中期斷水控制無效分蘗,后期干濕交替改善根系生長環境,使植株扎實穩長。在生產上要求分蘗期、孕穗期和噴藥施肥期間要保持一定的水層,其余時間以濕潤為主。特別是孕穗期要適當增加水量,齊穗后期再恢復濕潤灌溉,切勿斷水過早[6]。
3.6 病蟲草害防治
甬優17號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感褐稻虱。特別要狠抓稻曲病的防治工作,種植戶要打破傳統,在抽穗前7~10 d防治1次,及破口時再防1次,嚴防稻曲病的發生。為防治螟蟲和稻縱卷葉螟等蟲害,要做好種子處理,播種前進行藥劑殺菌浸種,浸種達36 h以上防止惡苗病、干尖線蟲病發生。秧田期和苗期要特別注意防治灰飛虱,預防矮縮病的發生,中后期注意防治紋枯病、稻縱卷葉螟、螟蟲、飛虱,破口至抽穗期做好稻曲病的防治。同時,及時做好化學除草。
4 參考文獻
[1] 陳明昌,王永柱,單帥明,等.甬優15在大堰鎮有機稻作區種植情況及其高產栽培技術總結[J].寧波農業科技,2014(1):25-27.
[2] 陳銀燕.甬優17在連江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稻麥科技,2015,33(3):59-60.
[3] 蔣世春.雜交水稻甬優17號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2015(9):58-59.
[4] 包祖達,戴夏萍,丁楊東,等.秈粳雜交稻甬優17在臺州市椒江區種植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6):52.
[5] 林訓昌.甬優17作中稻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15(5):33-34.
[6] 張建梅.孟連縣優質雜交稻高產栽培技術[J].云南農業科技,2016(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