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長海
摘要 介紹了皖南山區栓皮櫟的特征特性,并從種子采集與處理、圃地選擇與做床、浸種催芽、適時播種和苗期管理等方面總結了其育苗技術,以期為栓皮櫟播種育苗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栓皮櫟;特征特性;播種;育苗技術;皖南山區
中圖分類號 S792.1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7-0160-01
栓皮櫟是殼斗科櫟屬植物,生于海拔2 500 m以下,在我國主要產于甘肅、山西、遼寧、陜西以南,東界沿海,西至川滇,南達華南。木材強度大,有彈性,耐腐蝕,為高級家具、地板、工具柄、車輛、運動器材、包裝箱等用材。其下腳料可以加工木屑培養香菇、木耳,也可加工成為優質木炭。殼斗可提栲膠或制活性炭,尤其是栓皮可以作隔音、絕緣器材及浮木、瓶塞、隔熱板。種仁可作飼料及釀酒等。栓皮櫟同時也是皖南山區休寧縣重要的造林樹種之一,現將栓皮櫟播種育苗技術介紹如下。
1 特征特性
栓皮櫟在皖南山區休寧縣樹高可達30 m以上,胸徑達80 cm,樹皮暗黑色,深縱裂,木栓層發達;葉披針形長橢圓狀,長7~18 cm,寬3~6 cm,先端漸尖,具芒狀鋸齒,幼時被短柔毛,老時下面密被灰白色星狀毛,側脈13~18對,直達齒端,葉柄長1~3 cm殼斗杯狀,殼斗包堅果約2/3。堅果頂端圓形,果臍隆起?;ㄆ?—4月,果期翌年9—10月。
栓皮櫟在皖南山區垂直分布于海拔600~1 500 m,其伴生植物常有胡桃楸、毛栗、黃山松、楓香、榆樹、短柄枹、花香、山槐、三椏烏藥、南方六道木和綠葉胡枝子等,喜生于陽坡山地。栓皮櫟在含石塊較多、土壤貧瘠、含水量較少的地方生長緩慢,在土壤深厚肥沃、陽光充足、腐殖土較厚的地方生長迅速。
2 播種育苗技術
2.1 種子采集與處理
皖南山區休寧縣栓皮櫟種子成熟時間一般在9—10月,但由于樹木較高,人工不易直接采摘,可以等到種子自然脫落時再揀拾。栓皮櫟采種母樹以15~40年林齡為宜,此階段的種子發芽勢和發芽率最高。
將揀拾的種子平鋪于陰涼通風處陰干,平鋪時種子厚度不要超過5 cm,每天要翻動種子1~2次,保證種子能夠快速陰干,當栓皮櫟種子含水量降至30%~40%時,用含水30%的細沙混藏于室內。室內溫度控制在5~15 ℃為好,混藏厚度不要超過25 cm,每隔10 d將種子上下翻動1次,并檢查沙子的含水量,種子含水量低于10%時,就要對沙子進行補水[1-2]。貯藏期間要防止老鼠等動物為害,同時精選種子,使種子數量保持在260~320粒/kg。
2.2 圃地選擇與做床
圃地應選擇易于管理、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交通方便的山地為好。圃地于晚秋或初冬進行全面深翻,翻地深度應在40 cm以上,揀除圃地中的草根、雜物等。施足農家肥,農家肥以腐熟的有機肥為宜,施用量為37.5 t/hm2,也可以施復合肥1.5 t/hm2,農家肥要用釘耙耙勻。
翌年春季2月中旬再進行第2次翻耕,翻耕前施呋喃丹顆粒30 kg/hm2,翻耕時要做到土壤與肥料混合均勻。之后開始做床,床高40 cm、寬1.0 m、長10 m,步道寬45 cm。注意做好的床面要中間略高,四周略低,床面平整,以利于排水。在整理好的床面上噴1遍20%硫酸亞鐵水溶液12 t/hm2用于土壤消毒,7 d后即可播種[3]。
2.3 浸種催芽
栓皮櫟種子皮較厚,難以透水透氣,如果不進行浸種催芽就直接播種,會造成種子發芽不整齊,從而降低種子的發芽率。因此,種子在播種前必須要進行催芽處理。
具體做法是將種子從細沙中篩出,水選種子3~4次,并輕輕揉搓去除壞種子,用40 ℃的溫水浸泡24 h,再用10 ℃的冷水浸種24 h,浸種期間要經常攪拌種子,并換水2~3次,浸種完成后瀝干種子表面水分,最后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5 min,取出用流動的水清洗種子5 min,即可以將種子播于苗床上了。
2.4 適時播種
皖南山區播種時間在2月底或3月初,在整理好的苗床上,按30 cm的播種距開溝,溝寬7.0 cm,溝深5.0 cm,種子與種子間距約為3.0 cm。蓋上1.5 cm左右厚的散碎黃心土,噴1遍透水,再蓋上稻草保濕保溫,播種量為1 500~1 650 kg/hm2。皖南山區栓皮櫟種子發芽率80%。
2.5 苗期管理
栓皮櫟種子因經過浸種催芽處理,在播種后25~33 d發芽,而且發芽整齊。此時應于傍晚將覆蓋稻草揭除。
幼苗對水分要求較高,土壤要保持濕潤。但也不能長時間水漬和積水,在雨季要將排水溝內的積水充分排出,苗床澆水時,要將苗床一次性澆透。栓皮櫟幼苗喜光,不必在幼苗期搭蓋蔭棚。
幼苗出現真葉時,就可以對苗木進行間苗和補苗。間苗分2次進行,第1次間苗保留苗木55~60株/m2;第2次間苗保留38~42株/m2,2次間隔時間為10 d左右,間苗前后都要充分澆水。補苗可以和間苗同時進行,間苗要求“留優去劣、留大去小”。要補的苗木需帶土進行移栽,之后要連澆7 d水,每天澆2~3次,保證一次性補苗成活[4]。
幼苗時期需水量較大,要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天氣連續干燥或連續高溫時,幼苗需水量偏大,要勤澆水,保證幼苗生長所需的水分供應。如果澆水不能夠滿足幼苗的生長需求時,就要考慮對圃地進行適當的灌溉,灌溉時以苗床側灌為主,也可以邊側灌邊澆水,灌溉要在傍晚進行,早晨太陽出來后停止,并排光溝內的積水,伏旱期要每隔7 d左右漫灌1次。
幼苗出現真葉時,其需肥量開始增加,這時要對幼苗施一些速效肥。施肥以尿素肥為主,整個苗期一般施肥8次,每次時間間隔15 d,施肥量第1、2次均為30 kg/hm2,第3、4次均為37.5 kg/hm2,第5次為45 kg/hm2,第6次為60 kg/hm2,第7、8次均為75 kg/hm2。施肥時不要施在幼苗葉片上,也不要直接澆到苗木根部,以防日灼和燒根,造成幼苗死亡。施肥時可以加大對水量,以使尿素肥滲透到苗木根部,促進苗木根部吸收。
進入5月中旬,雜草開始生長旺盛,要經常對圃地進行除草,同時,對苗床進行必要的淺耕,防止雜草與幼苗爭肥,同時也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進入7月,苗床雜草越來越少,這時只要對苗床適當松土即可。經過1年的苗木培育,苗木高生長可以達到40 cm,地徑0.5 cm以上,產苗量22.5萬~27.0萬株/hm2。
3 參考文獻
[1] 王三省,吳海云,劉耀平,等.栓皮櫟簡易播種育苗技術[J].陜西林業科技,2008(1):159-161.
[2] 楊自立,馬履一,賈忠奎,等.栓皮櫟播種苗年生長動態[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2(5):9-12.
[3] 張亞輝.石門林場栓皮櫟育苗及造林技術[J].山西林業,2012(5):34-35.
[4] 王世國,王仕保.栓皮櫟育苗技術及苗木生長研究[J].寧夏農林科技,2012(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