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慧
摘要 分析了龍首山林區森林防火現狀和可能引發森林火災發生的因素,從增強防火責任意識并創新工作思路、加強防火宣傳教育、強化野外火源管理、加強防火隊伍建設、注重森林防火新技術的應用、增加防火基礎設施投入等方面提出了預防森林火災的措施。
關鍵詞 龍首山林區;森林防火;現狀;因素;防治對策;甘肅山丹
中圖分類號 S7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7-0174-01
森林火災是危害森林的大敵,一場火災在旦夕之間就能把大片森林化為灰燼,使林地失去了森林的覆蓋,造成水土流失,容易發生水、旱、風、沙災害,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嚴重損失。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南部的龍首山林區在防止風沙蔓延,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被當地人稱為“沙漠前沿的綠色屏障”,在山丹縣生態保護與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意義,做好龍首山林區森林防火工作對于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穩步發展,維護社區和諧穩定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1 森林防火基本概況
1.1 自然狀況
龍首山林區位于山丹北部山區距縣城逾50 km,東經100°54′~101°00′,北緯38°55′~38°59′之間,林區總經營面積3 490 km2,林地面積1 549.5 km2,非林地面積1 884.6 km2,林區海拔高度在2 100~3 118 m之間,坡度在30°左右,多為陡坡、急坡,林區氣候為大陸性荒漠氣候。年平均氣溫4.9 ℃,最冷月(12月)平均溫度-10.6 ℃,最熱月(7月)平均溫度23.5 ℃,年極端最高溫度37.5 ℃,最低溫度-28.7 ℃,降水量180~200 mm,蒸發量2 300 mm,平均相對溫度60%,無霜期140 d左右,早霜在8月下旬,晚霜在4月下旬。林區大小溝系常年干涸,只有出現大雨或暴雨時偶有流水,在距離林區5 km以外有泉眼2處,但來水量少水質差。林區主要植被有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組成的針葉林、少量山楊(Pop-ulus davidiana)組成的闊葉林和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鬼箭錦雞兒(Caragana jubata)、爬地柏(Sabina procumbens(Endl.)Iwata et Kusaka)、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 DC)等組成的灌叢,以及由苔草(Carex tristachya)、棘豆(Oxytropis)、針茅(Stipa capillata Linn)、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inn)等組成的山地草原、山地荒漠植被類型。
1.2 防火基礎設施情況
在林區成立了龍首山自然保護站,下設資源管護站4處,配備了風力滅火機6臺、油鋸2臺,二號工具300把,鐵鍬90把,滅火服20套,電臺及望遠鏡各3部,以及其他防火器具200件以上,組織站職工動手沿河床維修的砂石道路43 km,設置巡山查林便道30 km以上。林區距周邊村社較遠,位于山區的2處資源管護站主要依靠太陽能供電,管護站及林區移動信號較差,部分地段無移動通訊信號。
1.3 社會經濟情況
林區北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相接,居民多以牧業為主;周邊分布還有山丹縣東樂鄉和紅寺湖鄉2個鎮6個行政村,林緣區居住人口1 013人,周邊墳場較多、車輛和人員可沿多處便道進入林區。
2 引發森林火災的因素
2.1 氣候條件因素
由于林區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氣候干旱和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共同影響,林區冬春季氣溫逐年升高,降水量減少,大風天氣也明顯增多,致使林區森林火險等級居高不下,極易因不慎用火引發森林火災,給森林火災預防和撲救帶來很大的難度。
2.2 可燃物
隨著近年來天保工程的實施,林區實行封山禁牧,開展封山育林、荒山造林等生態恢復項目,使林區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復,局部地段干枯雜草厚度達到5~10 cm,而含水量接近風干狀況,遇火即燃。同時,有林地以青海云杉純林為主,含有大量的油脂和揮發性油,屬易燃樹種,一旦起火容易形成樹冠火,很難撲救,造成森林防火形勢越來越嚴峻。
2.3 火源管理
保護站周邊牧群活動頻繁,隨著龍王廟的修建和生態系統的恢復,進山上廟進香和觀光旅游的車輛及人員逐年增多,加之2011年“山丹縣集中整治亂埋亂葬”活動的開展,山丹縣東樂鄉北山灘墳地整體向林緣區遷移,上墳燒紙的情況時有發生,生產性用火、上墳燒紙錢、上廟進香等行為發生的具體時間難以預測,防不勝防。
2.4 森林火災防控能力
林區位于大山深處,防火基礎設施裝備建設嚴重滯后,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一是水資源匱乏。林區附近的水源在5~10 km,且來水量少、儲量有限,需從距林區15 km外的周邊村社運送,不能滿足撲救森林火災的需求。二是通訊聯絡及電力設施滯后。林區內及管護站移動電話信號差,部分地段還存在盲區,且職工供電要依靠太陽能,出現火情通訊聯絡和電力供應都無法保障。三是林區交通不便。通往林區的防火道路因經過的河床較多,每年出現強降雨時常被沖毀,防火道難行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并且通往森林分布區的道路均為日常職工巡山查林所走的羊腸小道,車輛無法通行,一旦起火,車輛和人員無法迅速抵達火場,影響了森火災的及時撲救。四是森林消防設施和火災預警能力不足。林區使用的消防物資簡易,無專用的消防用車,更無現代化的消防、滅火、運輸等設備,森林火災的預測預報能力不足。
五是火災撲救隊伍力量有限,經費不足。林區無專業森林火災撲救隊伍,半專業撲救隊伍不足20人,沿山各鄉鎮的義務撲火隊員又距離林區較遠,沒有固定的辦公經費、辦公地點,也沒有專項森林火災撲救經費和培訓經費。防火隊伍在防火技能、技巧、臨場處理火災事件的能力、安全與自救等方面亟需培訓提高,遠遠不能滿足現代林火撲救管理的需要。
3 防治對策
3.1 增強防火責任意識,創新工作思路
經常性組織干部職工開展森林防火學習培訓工作,教育廣大職工要克服林區長年來沒有發生森林火災而產生的麻痹心埋,時刻樹立“防火責任,重于泰山”的責任意識。從加大巡山林力度和及時查火災隱患入手,做到勤巡山、勤查林;注重火災隱患的排查,及早發現并排除隱患,做到火情早發現、早排除;針對林區周邊草原墳場多、放牧戶多的實際,加強周邊群眾用火管理,嚴防草原荒火引發森林火災,做到防患于未“燃”。
3.2 加強宣傳教育
在森林防火宣傳中要在創新宣傳方式上下功夫,前往中小學開展森林防火知識課、要求學生書寫以保護森林或森林防火為題材的作文;結合清明、農歷二月十五、七月十五等上墳燒紙人員多的點,開展文明上墳祭祖掃墓的宣傳教育,逐步扭轉傳統的上墳燒紙錢、燒墳草、放鞭炮、點蠟燭等用火陋習,廣泛宣傳森林防火知識,提高廣大群眾對野外違章用火危害性和嚴重性的認識,提倡安全用火。
3.3 強化野外火源管理
加強對造林區、封育區等重點區域,廟宇墳場和畜圈礦點等場所的看管,嚴格執行入山登記制度,對入山車輛及人員開展防火宣傳和防火檢查,嚴防火源入山。在用火高峰期和高火險時段,采取制高點監測、現場看守火場和加大巡查密度等方式,將火災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況,切實從源頭上杜絕森林火災隱患。
3.4 加強防火隊伍建設
建議當地政府部門成立專業森林撲救隊,從防火基礎知識、防火器具使用與維護、防火技巧和安全自救等方面制定培訓計劃,積極開展培訓;組織林區職工對防火器材勤檢查常使用,并做好油料及生活物資的儲備工作,確保出現火情能拿得出、用得上;并通過組織聯合開展森林撲火實戰演練,提高撲火隊伍實戰能力,逐步形成管理規范的森林防火隊伍體系。
3.5 注重森林防火新技術的應用
積極學習世界先進滅火技術,在滅火技術上大力提倡化學滅火、爆炸滅火、人工降雨滅火和航空滅火;在林火監測中注重電視監測、微波監測和衛星監測等新技術的應用,提高林火監測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在防火通訊技術方面逐步實現由地面站、防火基地、無線電通訊和空中飛機組成的林火通訊系統。
3.6 增加防火基礎設施投入
當地政府部門和上級林業主管部門將改善林火撲救隊伍生活狀況、機具裝備、交通工具、防火基礎設施和防火宣傳等方面的建設,列入財政預算,下達專項項目資金,逐年改善林區基礎設施條件差的狀況。
4 參考文獻
[1] 趙守平,劉建泉.東大河森林防火的問題分析及應對措施[J].甘肅林業,2011,27(1):3-4.
[2] 張忠祿,王福成,馮巨文.林區護林防火措施與成效研究[J].中國林業,2010(10):48.
[3] 陳潤飲.淺談山區森林防火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科技博覽,2010(27):250.
[4] 馬力,馬俊,常學向.祁連山(北坡)森林火災發生特點與防治對策[J].甘肅林業利技,2002,27(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