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玲
【編者按】《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英語課程評價體系要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要通過采用多元優化的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水平,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跨文化意識和健康人格的發展。”如何貫徹落實課標的這一要求,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希望本專輯刊載的文章能給一線教師提供參考和借鑒。
小學英語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本文從筆者自身教學經歷出發,思考如何活化評價方式,從課堂到日常,探索出一套獨特、多樣的評價系統,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評價為高效的小學英語課堂保駕護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巧用課堂評價,激活英語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戰場,恰當運用評價,能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真正做到教書育人。課堂評價可分為對個人的評價和對小組的評價。
(一)對個別學生的評價要注重自然和真誠
學生有個體差異,評價的方式也要有所不同。對中等及以下學生的評價應以鼓勵為主,即使學生的回答有誤,也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從而激發其再次嘗試的勇氣和繼續努力的信心。對班上優等生的評價應該有更多樣的方式,除了教師的肯定外,還可以有自評,如:I think I can sing well. /I can Say the sentence loudly. /We can help each other. 我們現在使用的教材中,每一單元后都有自評部分,這部分自評如能好好地應用起來,效果是很好的。也可以有學生互評環節,如:You did good job!/ You can say clearly. /You can sound wonderful! 互評讓學生學會去發現別人的優點,練就一雙慧眼。通過互評,還能達到語言交際的目的。
總之,對學生的評價應以表揚為主,應該自然和得體,切忌使用過分夸張的動作和語氣。表揚要恰如其分,絕不能隨意使用鼓勵與表揚的話語。如果表揚來得太容易,學生就會對此習以為常,長此以往,對學生的發展同樣不利。
(二)對小組的評價要把握時機,凸顯實效
運用小組評價能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為學生提供團結協助、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良好學習氛圍。對小組評價可以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但在實踐過程中,需要教師把握好時機,并非時時刻刻都需要評價。
1. 課前準備階段。
學生在課間通常都玩得很興奮,當回到安靜的課堂時,學生精神一時難以集中。此時,教師在黑板上貼好組名,再靜靜地觀察學生,根據學生的課前準備情況,如是否坐端正、學習用品是否準備齊全等,給做得好的組先加分,并表揚表現突出的個別學生。這樣,學生的注意力都會得到提高。
2. 回答問題時。
上英語課時,筆者總是避免“滿堂灌”,而是用交談的方式來上課,如用free talk來熱身,復習舊知。如,How are you? When did you get up this morning? 看某個學生有沒有認真回答,如果有,就為他加分。在上新課時,筆者經常根據新課內容,提一些簡單的問題,如,Who is the boy in the picture?What are they doing?What will they do? 看看各組的回答情況。有時只有一個小組有回答的聲音,筆者就為這個小組加分,然后把問過的問題再問一遍,發現回答問題的學生增加了很多,課堂氛圍一下子就從沉悶變成活躍。
3. 開展活動時。
小學英語課有許多活動,如競賽、游戲等。在大班開展活動,最讓教師頭疼的應該是紀律。首先,筆者會精心設計、提煉活動規則,讓學生一下子明了接下去要做什么。其次,要發揮評價的作用。為了活動順利進行,除了給回答好的組加分外,更重要的是要給暫時表現落后但遵守紀律的組加分,讓學生明白遵守規則很重要。當然,教師為他們加分時要講清楚理由,如,I think Spring Group is the best. They can obey the rule. 對于在活動中能團結協作的組也要給予表揚加分。
4. 反饋作業完成情況時。
剛開始布置家庭作業時,筆者發現每個班總有一些學生沒完成家庭作業,后來,筆者把檢查結果跟課堂評價相掛鉤:作業完成特別好的組得分高;完成一般的組得分適當低一些;出現有學生沒做作業的組不得分;三次作業都能完成特別好的組,評為“鉆石小組”,得到的分是平時的雙倍。經過短短幾周的強化,筆者所教的幾個班,幾乎每個學生都能按時完成作業,形成了積極向上,互相督促,良性競爭的好氛圍。
二、把握日常評價,實現評價的延續性和多樣化
評價要超越課堂,延伸到課外。課堂評出的結果如果沒有起到延續作用,學生就會無所謂,那么,再精彩的課堂評價方式也只是一場空,所以,日常評價一定要延續課堂已評的結果。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漸進的,從量變到質變的,時時發生著變化,因此評價的方式也要講究多樣化。
(一)緊密結合兩種評價方式,實現評價的延續性
形成性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選出優秀的學生,而是為了觀察每個學生,挖掘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為教師提供教學反饋,為每個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終結性評價是在一個學習階段結束時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起到一個總結的作用。兩種評價方式要緊密結合,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首先,每學期開學初,筆者都要求家長為每個孩子準備一個學習檔案,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平時學習情況記錄、學習成果、悄悄話。接著,筆者把每節課小組評比的結果登記在冊,每個月統計一次,評出“Perfect Group”,給“Perfect Group”中的每個成員一枚徽章,并把徽章放進學生的學習檔案中。只要徽章達到一定的標準,期末就可以不用參加口語考試,并獲得一些獎勵。在期末家長會上,還專門針對學生的優秀學習檔案進行表彰。這樣,把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促使學生積極向上,更加喜歡學習英語,對學生的后續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二)形式多樣,力求評價的多元化
我們提倡評價方法的多樣化:自評和他評結合,小組評價和個體評價結合,課堂學習評價和課外實踐活動評價結合,平時評價和期末評價結合,等等。不同的評價方法可以靈活運用,取長補短,使評價結果更加客觀、準確。
教師平時的表揚方式也可以多樣,除了語言表揚外,還可以有一些實物獎勵。如,在作業本上蓋小印章,用來表揚書寫認真的學生;用一些精美的小貼紙貼在競賽欄目中定期評比;用一些中英文結合的名言卡片激勵學生。還可以讓學生準備一些鮮花和綠葉的牌子,同學回答正確,就舉起鮮花;同學回答錯誤,就舉起綠葉,課堂的氣氛會更活潑。教師自己準備笑臉和哭臉,對學生表現滿意時就出示笑臉,不滿意時就用哭臉來提醒學生。筆者還經常準備一些精美的書簽、可愛的棒棒糖、精致的小文具等獎勵學生。筆者還會舉辦抽獎有時活動,讓勝利小組的成員參加抽獎,學生們都特別喜歡。
三、家長參與,形成強大教育合力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表明,他們特別注重外界對他們的評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適時、恰當的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使學生通過不同的渠道認清自己的學習狀態。同時,家長參與評價能促進學校與社會的溝通和交流,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強大教育合力。在筆者的平常教學中,家長除了協助教師建立學生的學習檔案外,主要從以下方面參與評價。
(一)家庭學習報告表
為了方便操作,家庭學習報告采用表格的形式,每周完成一次。家長根據孩子在家的學習情況給予量化評分,分為A、B、C三個等級。家庭學習報告表周一和學生作業一起上交,一個月統計一次,再反饋給家長和孩子。
(二)家長會
筆者充分利用每學期期中和期末兩次家長會,在家長會上努力做到:
1. 提供英語課程信息,讓家長了解課堂教學活動、課后學習活動的目的和方式,讓家庭教育的目的性更強。
2. 點名表揚學生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指出不好的學習習慣供家長反思。
3. 對每周一次的家長評價活動給予適當的指導,避免家庭評價的盲目性,讓家長用正確的評價方式來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態度的形成。
4. 與個別家長交流。每個學生都是有個性的,筆者通過與個別家長交流,了解相關學生的學習經歷、性格特征、學習環境等,從而幫助家長在家庭學習中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監督和指導。
總之,教師要努力全方位、立體、多角度地去評價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被賞識的快樂,讓學習變得主動和積極,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得到均衡、全面的發展,為將來長大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瑞亭小學)